第13章(第1/1页)
言情小说www.yanqingxs.org
&ot;命&ot;这个字被刘邦说出来,更有说服力。就是这么一个人,如果不是秦末农民大起义,如果不是陈胜的那句&ot;王侯将相宁有种乎&ot;的呐喊而让无数布衣放下了平民&ot;与王侯无缘&ot;的包袱参加了他的队伍,他怎么可能打败项羽,夺取天下?!要知道,在他之前,是根本没有任何一位平民能当上王的。
实事求是地说,这位被历史上许多人称之为无赖与私生子的人把&ot;皇帝&ot;做得倒是不错。公元前206年,刘邦攻破函谷关,子婴迎降于轵道旁,统一天下不到十六年的秦朝溃灭。四年后,刘邦大会诸侯,围项羽于垓下,西楚霸王自刎乌江,楚亡汉兴,天下至此初定。
第二年,皇帝刘邦置酒洛阳南宫,问了群臣这样一个问题:&ot;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ot;秦、楚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即使出身草莽如刘邦者,也在反思一个帝国的兴亡之变和长治久安之道。早在破秦之初,刘邦把亡秦之因归于&ot;苛法&ot;。当高起、王陵把成败关键归于现实的物质利益刺激时,刘邦则自我总结为善用人才。
以暴力推翻了旧政权,却不能用赤裸裸的暴力来证明新政权的合法性,与此同时,出身低微的统治者也必须利用一种简便易行的思想体系,来指导施政方针的制定与执行。
这个时候,萧何站了出来。
在刘邦忙于与诸侯周旋时,汉帝国的内政全由萧何负责。萧何出身秦吏,职业背景必然影响他的执政思路。同时,萧何对秦依法为治的高压政策所引起的极端后果也了然于胸。为了重建汉帝国的统治秩序,萧何从自己最熟悉的秦制、秦律中吸取了大量资源,但着眼点仍放在镇抚百姓、休养民生上,其制度建设尽量适应社会条件与群众心理。当然,萧何执政,还谈不上自觉总结施政思路,寻求理论指导,更多是出于职业本能反应与经验感知。
后来,曹参代萧何为相,选用厚重长者为从吏,宽厚驭下,以清净无事为要。曹参的政治路线很明确:严格遵循萧何所规划的典章制度,尽量少生事端,竭力避免激化社会矛盾。
从这一点来看,刘邦的任命又是何等的英明,这和他经常自诩的善于用人有着必然的联系。也正是这样高瞻远瞩的两道遗嘱,使汉朝历史有了七王之乱,更有了汉朝四百多年的刘姓江山。
当然,除了七王之乱的疏漏外,开国皇帝刘邦的遗嘱还有一个疏漏:他所选的接班人以&ot;不扰天下&ot;的无为政策治理大汉帝国,但这绝非长久之计。因为当帝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必然要转变。自然,如刘邦所言,这并非是人所能预料到的事。只过了不到七十年,使汉朝衰落的一位皇帝就诞生了,他就是汉武帝。
汉武帝遗嘱:生死关头的抉择
从中华民族的角度来看,汉武帝的确不是庸才;但从大汉帝国的立场来讲,他则是一个最合格的祸害。和秦始皇一样,他在晚年犯下了无数错误,包括诛了自己的三族。但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无亡秦之祸,并将后事安排得恰到好处。原因何在?一切都在于在他和大汉帝国的生死关头时,他本人的正确抉择。
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霍)光。--《汉书霍光传》
立皇子弗陵为皇太子。--《汉书武帝本纪》
从中华民族的角度来看,汉武帝的确不是庸才;但从大汉帝国的立场来讲,他则是一个最合格的祸害。和秦始皇一样,他在晚年犯下了无数错误,包括诛了自己的三族。但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无亡秦之祸,并将后事安排得恰到好处。原因何在?一切都在于在他和大汉帝国的生死关头时,他本人的正确抉择。
为什么会是霍光
汉武帝后元元年(前88年)初,汉武帝让人画了一幅画并赏赐给大臣霍光。当霍光打开那幅画时,不甚明白。原来这是一幅《周公负成王朝诸侯》,周公当初被周武王认定为辅佐大臣,周武王死后,周公就抱着周成王处理国事。这一行为被后世称赞不已,认为是辅臣与幼主合作的最佳事例。
这一年,离汉武帝死还有一年多的时间。霍光虽然不明白汉武帝的用意,但他知道,里面绝对大有文章。这个谜终于在一年后揭开,当时,汉武帝病重,霍光哭泣着问:&ot;如果您有什么不测,谁是新皇帝呢?&ot;
霍光像汉武帝使尽浑身力气道:&ot;去年给你的画,你还没有明白是什么意思吗?立最小的弗陵为皇太子,你就当周公!&ot;
这是一份沉重得让人无法呼吸的遗嘱,汉武帝风光一生,风流一生,可到了晚年,居然找不出一位可以做皇帝的儿子,却要玩存着很大风险的托孤把戏。
要知道,当时的霍光不过是个供职内廷的光禄大夫。而且,他没有寸土之功,才气术数又没有超绝之处。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托孤给这样一个人呢?
霍光本是大将卫青的外甥、霍去病的弟弟,这两位名将因在征讨匈奴的战争中立下汗马之功,而成为帝国的军事支柱,并由此而成为汉武帝最宠信的两个人。霍光正是由于这样的背景,所以在十余岁时就到宫中侍从于汉武帝。此人最大的优点就是谨慎稳重,从不犯错。又加上脸面白净,眉目疏朗,更有一把好胡子,一看就知道是一个正派、谨慎的君子。据说他为奉车都尉(管理御车)出入禁宫二十余年,未尝有误,每次出入殿门,脚步都落在相同之处,许多人在旁偷看,发现每次竟然不差分毫。
《破译皇权的更替密码:帝王遗嘱》第13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