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55章(第1/1页)

言情小说www.yanqingxs.org

朱元璋之死

杀掉李淑妃后,朱元璋在医生的救治下,奇迹般地好转。第二年的春天正月,朱元璋跑到南郊大祭天地。他的身体似乎出奇的好,对政事的处理明显比从前更加勤奋起来。正月末,他派使者到山东、河南都督耕作。二月份,倭寇侵犯宁海,他下令指挥史陶铎坚决打击。四月份,有大臣鉴于朝鲜屡次跟帝国发生冲突,建议讨伐。朱元璋不允。此时,他的身体已经出现了前一年末的症状。终于在五月初八,病倒了。

开始时,他还勉强撑着病体,处理国事。他本以为和上次一样,只要大量吃药就可以好转,但事未如愿,这次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重了。

此时,离他去世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开始怕死起来,每天都焚香祷告,乞求皇天保佑,说:&ot;寿年久近,国祚短长,子孙贤否,惟简在帝心,为生民福。&ot;

这段时间,他的脾气坏到了极致。在他身边侍奉的人朝不保夕,只有朱允炆敢在他身边,时刻恭敬地伺候着他。他至少还没有完全老糊涂,不敢把这个辛苦培养起来的接班人杀掉。

闰五月初十日(阳历六月二十四日),七十一岁的老皇帝朱元璋在西宫的卧榻上永远地停止了呼吸,离开了被他统治得血雨腥风的大明朝。临终前,他命令所有妃子为他殉葬,只留下张美人抚养她四岁的女儿宝庆公主。同时,立下遗诏:我受天命三十一年,忧虑戒备积在心头,每天勤勉不怠,务求有益于民。无奈出身贫寒微贱,没有古人那样广博的知识,喜爱美善,憎恨丑恶,我不及他们太多了。如今我的死符合万物有生必有死这一自然的道理,所以,并不悲哀。皇太孙朱允炆,仁爱明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天下人心归向,应该登帝位。朝廷内外文武群臣百官要同心辅佐朝政,以使我的百姓安定。祭丧所用于礼仪的器物,不要用金玉的。孝陵山川随顺它原来的样子,不要改作。全国臣民,哭灵三天后,就可解去丧服,不要妨碍嫁娶。众王在封国中哭灵,不要来京城。封国所在文武衙门军士,一律听朝廷节制。

为了让接班人朱允炆顺利继承皇位,他在遗嘱中规定了两条。第一,不允许众封王进京吊丧,以免他们趁势闹事;第二,封国的官员都归朝廷直接控制。

可是,这个时候,已经晚了。他临终前最为担心的事终于在几个月后发生,并最终毁掉了他安排的一切。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斩杀了皇帝朱允炆派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并以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ot;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ot;的名义起兵向京城南京进发。三年后,朱棣攻进南京城,登基称帝。

事实上,朱棣能成功,简直是踩了狗屎运。如果不是他最后改变策略直奔京城,如果不是他的对手朱允炆心慈手软,朱棣早进阎王殿了。

而这一切都该归功于朱元璋,如果不是他大封同姓王,也就没有朱棣起兵造反。那么,他当时为什么要封同姓王呢?

一切为了江山

如果我们把下面的事情看做是假象,从盖棺论定的角度来看,未尝不可。朱元璋称帝的第三年对群臣论功行赏,封十人为公爵,二十八人为侯爵,丹书铁券,誓言历历。众人总以为&ot;河带山砺,爰及苗裔&ot;,但只过了几年,朱元璋就开始诛戮功臣。

据《明史功臣世表》记载,朱元璋一朝列爵公侯的功臣共五十九人,除一人封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旋即被削爵外,其他五十八人均封赏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前,此后没有再封赐任何人。而这些人被大批诛戮也开始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追论胡党和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蓝玉案,在这之前有诸多功臣生病而死,因真正有罪被诛的仅三人,剩下的则多死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后。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至二十八年(1395年)中,不计子嗣诛废和病死的,公侯被杀二十三人,其中直接死于胡、蓝案的有十六人。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归天,当初被封的功臣中只有兴侯耿柄文、武定侯郭英还活着,但也是半死不活。整个洪武一朝功臣几近整体覆灭。

朱元璋之所以迅速地分封功臣和当时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国家初定,君主所面临的政治问题很多,各地农民军的势力犹存,蒙元残余旧部在北方仍旧虎视眈眈。他很希望诸大臣在这样的国家草创、辖境内外仍存反对势力的情况下,忠心为国,巩固国基。另外,这些功臣们跟着自己东征西讨,也的确立下了汗马功劳,于情于理都要分封一番的。

但也正因此,他所分封的诸功臣享有了政治(生杀大权)、经济(获得众多的田地和佃户)甚至是法律(免罪的铁券)上的特权。虽然朱元璋在这些问题上也动了脑筋而使用了监督功臣们的&ot;卫所制度&ot;,但并没有改变功臣们仍旧被委征境内外的反对势力。他们依旧享有上述特权,&ot;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ot;这句话在君子看来是情非得已,而小人却认为这是天经地义。

所以,这个大封功臣的假象由于朱元璋的种种猜忌,最终提前戳穿。为了让朱明王朝千秋万代地统治下去,朱元璋一方面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把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面他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体的办法就是分封诸王。洪武二年(1369年),他对臣子们说:&ot;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ot;事实上,他是从周朝封建宗藩屏蔽皇室、国祚绵长的事实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而且,离他还不到一百年的大宋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没有藩王的缘故。他能从历史中有这样的认识,不愧是一个有见识的皇帝。

《破译皇权的更替密码:帝王遗嘱》第55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