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第1/1页)
言情小说www.yanqingxs.org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明史崇祯本纪》
崇祯临死前,给李自成,或者说给天下人留下了一道遗嘱。在末代皇帝中,这道遗嘱是非常有名的。原因只有一个:他被农民起义军所灭,自始至终都没有甘心过,他一直认为是大臣们在误他!而后来的许多士大夫也不甘心。因为他们看到了崇祯皇帝一直在努力,但他们或许看不到崇祯一直在给大明用反力。
那年那月
1644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在位的第十七个年头,一切就已经成为定局。大清已经具备了问鼎中原的能力;李自成所率领的农民军所向披靡,直逼北京而来。在这之前,崇祯皇帝用尽各种办法都不能阻挡李自成来北京,到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正月,他在紫禁城内,已经隐隐听到了农民军咚咚的战鼓声。
到了这个时候,崇祯皇帝的心情不可名状。因为他觉得自己一直在努力,到头来却落得这样一个结果。与其说他疑惑,倒不如说他是不甘心。正月初二,他沐浴完毕,焚香拜天,默默祷告:&ot;当今天下大乱,欲求真仙下降,直言朕之江山得失,不必隐秘。&ot;
闭着眼睛抽出了一张纸,只见上面写道:&ot;帝问天下事,官贪吏要钱。八方七处乱,十爨九无烟。黎民苦中苦,乾坤颠倒颠。干戈从此起,休想太平年。&ot;
崇祯看完,手一抖,卦纸落在地上,他可真是欲哭无泪,默然伫立着,他也不知道该说点什么,或者是该做点什么。似乎一切都已注定,不可逆转了。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三,崇祯特召左中允李明睿入宫进见。李明睿是江西南昌人,天启年间中进士,任职于翰林院,后来由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等人推荐,崇祯把他安排在太子身边担任左中允的官职。他这个时候召李明睿,用心很明显,作为太子--帝国接班人身边的官员,其意见肯定是有对帝国未来有利的一面。
李明睿进入德政殿后,还未等他喘息稍平,崇祯皇帝就迫不及待地问他:&ot;爱卿有何御寇急策?&ot;
李明睿看了看崇祯皇帝侍从,低下头。崇祯皇帝会意,屏退左右,走上前来,语气柔和:&ot;但讲无妨!&ot;
李明睿凑上来,神秘地说:&ot;臣自蒙召以来,探听贼信颇恶,今且进逼京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只有南迁一策,可缓日前之急。&ot;
崇祯立即陷入了沉思,他依稀记得当初与内阁首辅周延儒秘密商议南迁时,所遇到的困难,这种困难在他这个好面子的皇帝看来,比死都艰难。他慢慢地说:&ot;此事重大,未可易言。想当年,英宗北掳、瓦剌兵临京城,有人议迁京城,结果为万人所唾骂。今天若再行此议,岂不是陷我于亡国的境地吗?&ot;
李明睿看得出来,皇上的确想要南迁,所以,他没有接话。片刻,崇祯用手指了指天,说:&ot;不知天意如何?&ot;
李明睿接口:&ot;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皇上不要犹豫,应尽快决断。&ot;
崇祯朝左右看了看,的确没有一个人,轻声轻语地说:&ot;朕有志于此已经很久了,只是没有人相帮,故而拖延至今。我同意你的意见,但外面的大臣不服从,无可奈何。此事重大,请你保密,千万不可泄漏,如果泄漏了,我就诛你九族。&ot;
李明睿当然明白崇祯的意思,也明白自己的处境。此事一旦泄露,即使崇祯不要他的命,外面的大臣也会用唾沫淹死他。
两人决议已定,就对南迁的具体事宜进行了讨论,初步意见为中央政府在军队护送下,通过陆路、海路、运河南下。而崇祯须从小路轻车南行,二十天就可以抵达淮河。这一建议立即得到崇祯的认可,最后,他又叮嘱李明睿:此事千万不可泄漏出去,否则诛你九族。
此时,明朝有了一丝重生的希望。两个人可能不知道,这次短暂的会谈完全可以改变历史。此时的明朝选择南迁是其摆脱困境唯一可行的方案,长江中游有左良玉十万大军,下游又有江北四镇(四个总兵)的军队扼守长江天堑,如果北方军队在崇祯的带领下与南方军队会合,那么,南京无疑将要比北京安全许多,北方失守后完全可以偏安于江南。
但在崇祯看来,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南迁意味着放弃宗庙陵寝,这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讲都是难以启齿的事情,尤其是爱面子的崇祯皇帝。想要南迁计划得以实施,必须要有内阁、六部的重臣出来力排众议,在朝廷形成一股南迁的合力。
事实上,内阁和六部没有一个人肯站出来提倡南迁,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对崇祯皇帝没有什么善意,还因为他们对崇祯皇帝的了解。一旦南迁,事成之后,崇祯皇帝肯定会找出一个人来当替罪羊,这位一向自尊心强的皇帝绝不肯把南迁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
崇祯皇帝像而此时的崇祯皇帝也是绝望非常。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要做中兴之主却将成&ot;亡国之君&ot;。他始终都有些不甘心,于是,他在召见内阁大臣时说:&ot;朕非亡国之君,事事皆亡国之象。祖宗辛苦创下之天下,一朝失之,有何面目见于地下?朕愿督师,亲决一战,身死沙场无所恨,但死不瞑目耳。&ot;
《破译皇权的更替密码:帝王遗嘱》第58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