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第1/1页)
言情小说www.yanqingxs.org
举个例子,对于学习,总有一些记忆法和重点法吧。通过这些办法,能够加快记忆、牢固记忆,至于说划重点的本事,那更是基本功什么?没有点亮这个技能,那就问问你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过到哪里去了吧!
至于说古代读书人读书的方法,一个词形容,读死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他们的说法,听起来很勤奋,然并卵。从效率的角度来说本身就是极大的浪费,从最终效果来说也很难说比有技巧的读书法更好。
很多人从小读书就是背书,先生不解释意思,只是让学生按照他教的背下来。等到四书五经背下来了,学习才进入下一个阶段,讲解意思。
从背书开始,到最终主攻科举程文的具体写法结束。中间没有技巧,老师的教学方法也说不上科学,最终的结果嘛——
只能说七分看天赋,三分看努力了。实际上每一个从科举大军里杀出重围的学子几乎都可以说得上领悟能力惊人,自学能力强悍。
连翘记得,在更早时候,两汉魏晋时期,当时的知识更加珍贵,于是老师更加不能说什么教育能力了。当时老师们对于一个内容往往只教导一遍,说的也不一定详细清楚。如果有学生希望老师再教一遍,得到的不会是老师对其勤学好问的赞赏,只会是斥责,严重一点的甚至会逐出师门。
你为什么要再问一遍?是上课开小差了,还是一遍没听懂?如果是前者,被罚是活该。如果是后者,被骂依旧是活该——这么笨,活该被骂!都说了一遍了还不知道,要你何用?
当时的老师振振有词,甚至学生也认可这种赤裸裸的学术歧视。
生长在现代教育环境之下的人是很难理解古代的教育概念的,他们往往有家长、老师,甚至社会求着学习。然而古代不是这样,知识的稀缺与可贵让他变成了一种宝贵资源,为了得到他,代价有的时候可以付的很大。
为此吃苦受罪?想想得到之后的光明前途,难道不应该为此受罪吗?
在封建社会中后期,也就是这个时代,知识的稀缺当然没有那么严重了,但相对现代社会依旧是稀缺的。有的学就不错了,哪里还能挑拣老师的教学水平。
话又说回来了,这时候没有师范大学,就连教师培训班都没有,教师资格证这种东西更是想想都没想。老师的标准就看他们在科举上的战绩,童生、秀才可以做蒙师,秀才中比较优秀的就可以开学馆。
至于举人、进士当老师,鉴于他们一般不缺什么,这种情况很少,只有极少数声名远扬的书院可以请到他们。再不然就是豪门贵族之家请来的家庭教师,专门教导自家子弟。
前者图名声,后者则是看重实利。和这等豪门拉上关系了,等到子弟教导出来,投桃报李也要替他们谋一个出身的。就像《红楼梦》里面的贾雨村教导林黛玉,等到贾雨村走的时候林如海就特意托付岳母一家给他谋个官职,这在古代是很常见的。
整个社会的教育者是这样,又能指望什么呢。或许他们自己读书很厉害,在科举这条路上战绩辉煌,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他们能教好一班学生。
或许有的学生自己在学习生涯中琢磨出了一些有用的技巧,但在这个敝帚自珍的古代,他们往往也不会和同窗交流,而是默不作声,将来传家而已。
连翘在《宦海》中展示的一些读书小技巧,以及对学习、科举的深刻认识,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是石破天惊的。
更重要的是那些技巧都不是夸夸其谈,很多读书人觉得这些说的很有道理,于是按照书里面说的去做。然后陡然发现学习变得比以前简单了。学习技巧当然不能代替学习,可是确实可以让学习变得容易一点。
特别是在这个堪称应试教育初级阶段的古代,就像没有接受过青霉素的身体青霉素效果更好一样,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这时候的士林读书人就连之前的矜持都没有了,大家完全不避讳自己在读《宦海》。大家见面的时候如果不讨论一两句《宦海》,甚至会被认为是不爱学习的学渣,或者落后分子。
更有甚者,拿出了研究四书五经的劲头研究《宦海》,就等着后面正式科举的内容出来,能够进一步指导他们。
社会反响是巨大的。
一开始的时候连翘知道《宦海》应该会受到欢迎,但是欢迎的程度是不好说的。应该说她其实低估了这个时代的人对于科举的追逐,以及士林读书人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
这个时代的读书人不算少,然而有志于科举的学子相对于更广大的读者其实数字并不大,所以连翘当时并没有在这上面做太多指望。然而她太想当然了,她忘记了舆论的作用,忘记了影响力的概念。
就像后世的影评人一样,他们相对于广大观众,群体是小的可怜的。但是他们的影响力并不小,很多人看电影会受到他们的影响。不说他们打低分的一定不看,打高分的一定看,至少在做出选择是时候会因此有很大程度的偏向性的。
这时候专心于科举的读书人一般都是周围人群中的精英分子,当这些精英分子喜欢一本书的时候,这就是天然的广告。
《宦海》现在是嘉定第一报馆最红的小说,红的烫手。甚至有月报的编辑不顾行业潜规则,提出应该让《宦海》转到月报上面连载,这样才能利益最大化。
《女文豪》第77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