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第1/1页)
言情小说www.yanqingxs.org
守城的敌人开头被炮声吓懵,接着看到那种炮火威力不大,便更加疯狂地聚集,向部队射击。
第八章王新亚兵败浏阳(4)
土炮无效,就用云梯。几个战士冒着敌人的弹雨,抬着梯子在自己队伍火力的掩护下,勇敢地向城墙猛冲……
一个战士中弹倒下,另一个战士马上接替了他的位置。从队伍冲向城下,约一千米,倒下了十多个战士,最后两名身负重伤的战士,终于将梯子立在城墙边上,后面的一个一声大喊:&ldo;冲啊!&rdo;便在枪林弹雨中往云梯冲锋。一排排战士倒在血泊中,后面的继续往前冲,几个战士已经爬上梯子。有一个战士全身是血,一只手被打断,还在用一只手抓着梯杆往上爬……
但守敌居高临下,疯狂地往战士身上扔硬物和石头,并乘机将云梯推翻,第一次攻城未能取得成功。以后,又连续发动了几次进攻,都未攻下。
王新亚心急如焚。没想到萍乡守敌一个营的正规军,竟有这么强大的火力。
9月10日白天攻了一天,待夜幕降临,决定休息一夜,拂晓再发动进攻。可是战斗一直延续到11日下午,城墙仍未攻下,守敌的力量比预想要强得多。
原来得知萍乡守敌只有一个营,后来查明,去宜春之敌军一个营已在此前退回萍乡,守敌多了一倍。眼看短时间内无法拿下萍乡,在此长期与敌人纠缠,会破坏进攻醴陵、继而攻长沙的整个计划。
12日中午,王新亚在战地召开团部紧急会议,决定放弃攻打萍乡的计划,直向醴陵的外围老关挺进,夺取醴陵,并与三团汇合直插浏阳。为此,决定从原株萍铁路工人纠察队中抽出骨干,调一列火车待命。
王新亚说:&ldo;我们的主要战斗任务是配合大部队进攻长沙,再也不能在这里被敌人缠住,我们绕过萍乡,往醴陵进发!&rdo;
这一决定,无疑是正确的。
为了防止在撤离时敌人出击,将大部队拖住,在撤离前,起义军又对县城发动一次佯攻。
根据王新亚的命令,松树炮、步枪一齐向敌人开火。城墙上的敌人以为工农革命军又要攻城了,都一齐登上城楼拼命放枪。二团指战员则借着炮火硝烟,迅速爬上铁路工人开来的五节车厢的火车,离开萍乡城。
列车风驰电掣地开到老关,当地有国民党军的一个连拦车阻击。二团指战员跳下车,仅用十多分钟的时间,就打得敌人溃不成军、狼狈逃窜,占领了老关。
三、
老关在湖南省境内,往西不远就是醴陵,这里敌人的守备力量不强。虽然湖南当局已经发出了&ldo;共党暴动&rdo;的警报,可是当二团战士天兵般地出现在老关时,守敌做梦也没想到革命军会来得这样快,只得仓皇应战,一看不利就逃。
攻打老关的战斗顺利结束,不但使二团在武器弹药方面得到补充,也使攻打醴陵有了依托。随后,二团全体人员又登上火车,向醴陵方向进发。
当列车行到醴陵县前一个叫做三石车站的小站时,一个40开外的铁路工人手拿红旗向列车打信号。
火车司机见是当地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人员,立即将列车停在车站上。
醴陵是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的地方,当地党组织已接到了秋收起义已爆发的通报,迅速组织当地农民自卫军,参加秋收暴动。
指战员们跳下车后,在月台上会合了当地的农民暴动武装。这一支农民暴动武装虽然只有两百来人,手中的武器是梭镖和鸟铳,但融合到大部队里,也是一支生力军。这使二团指战员受到了巨大的鼓舞。
醴陵县城东、南、西三面临河。在北面的河面上,只有一座麻石砌的石拱桥即渌江大桥,将醴陵与河北岸的一个小集镇连接在一起。守敌借助河流险阻,重点守卫桥头,在城东门制高点以机枪封锁,在沿河增设警戒,以抵御进攻。不过据侦察,守军不多,只有一个连左右的正规军,还有县里的民团一百余人。
进攻前,王新亚召集团部干部和农军干部进行讨论,制订了一个从左、中、右三路攻城的计划:左路走大西滩过河,夺取凤凰山,防止敌人西逃;中路主攻渌江大桥,直取城心,捣毁敌人巢穴;右路从城东门袭击渡口,强占营盘山,截断敌军退路。
第八章王新亚兵败浏阳(5)
13日下午3时,王新亚一声令下,三路同时发起进攻。
担任城东门主攻任务的三营八连,从火车站的阳三石桥下水,沿着河坎来到东门渡口。这时,在前一天晚上就潜入东门渡口的一部分战士,马上把一只满载&ldo;洋藠头&rdo;的渡船从桥底下划出来。
在连长刘正君的指挥下,全连大部分人乘敌人不备,从上游迅速涉水过江,突然出现在东门口。
东门口有一个敌人亮着公鸭嗓子大叫:&ldo;有情况,有情况啊!&rdo;说着连手中的枪栓也忘了打开,连勾几下是哑枪。后面的敌人慌忙应战,子弹密集着朝八连射来。
八连正准备硬冲,但由于敌人占据有利地形‐‐城东门制高点上,几挺机枪突突地喷着火舌,压得八连战士抬不起头。
刘连长一边指挥战士们抵抗,一边察看了一下地形,便想出一个偷袭的办法来。他带领十几个战士往后退出前沿阵地,然后一路急行军,绕到了渌江的下游,弄了一条小船,在河岸树林的掩护下,沿着河岸往上划。眼看离岸边不远了,然后又悄悄往上游绕,在敌人专心对付前沿阵地的革命军时,他们绕到了机枪手的后方,将一名最疯狂的机枪手击毙了。另一名机枪手一见背后有人偷袭,将机枪掉转头来,对准渡船凶猛扫射。
《金秋烈焰》第70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