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96章(第1/1页)

言情小说www.yanqingxs.org

身为师长的余洒度,情绪激动地侃侃而谈,此时仍是力主进攻。他慷慨激昂地说道:

&ldo;暴动以来,部队伤亡很大,但我们还有力量,还有一千五百余人。还没有输到不剩一兵一卒嘛!我看还要打,还要进攻。中央、省委不是要我们拿下长沙吗?一次不成,再打!不打长沙就没有出路!前委应该再组织力量,打下浏阳,再直捣长沙!&rdo;

副师长余贲民有些犹豫,态度也不很明确。不过从他的倾向看,还是主张继续在当地打下去,不大赞成退却。

三团团长苏先骏这时显得神情沮丧,他虽然在浏阳东门失利后提出要继续打长沙,可是此时见到一团、二团的情况,好像没有了主意,只是表示说:

&ldo;现在部队很乱,士气低落,军威不振。打也打不赢,退也退不成,实在难办……&rdo;此时在苏先骏的心中,涌出一股悲观丧气的情绪。

军事总指挥卢德铭,早已成竹在胸,他不急于反驳余洒度,只是明确表示:&ldo;我们先听听前委书记毛泽东的意见。&rdo;

毛泽东按照先听众人的意见再表态的习惯,待大家说完后就明确表示:

&ldo;我不赞成再打长沙。难道我们非要等到输尽一兵一卒时才肯罢手?&rdo;

余洒度这时又提出,&ldo;不打长沙,至少也要先打浏阳!&rdo;

毛泽东当即摆出不利情况说:&ldo;打狗还要靠面墙,现在,张国威的两个团正在浏阳屯兵守城,还有两个团驻守长寿街,而我们就剩这点血本,难道还要鸡蛋往石头上碰?现在客观情况变了,我们的计划也要跟着变,不变就要吃亏。我们现在最需要养精蓄锐,保存实力,留下这点革命的种子,以图东山再起!&rdo;

听到毛泽东态度如此坚决,一些前委委员也有点感到费解,不正是这位前委书记在起义前传达的方针,要夺取长沙吗?如今怎么带头变了?

其实,这正体现了毛泽东尊重实际的优点。从9月9日到19日这不过10天的光景,毛泽东的头脑便转过了几道弯。

早在&ldo;马日事变&rdo;后,毛泽东便提出过&ldo;上山&rdo;的意见,显然是不主张以弱小的力量去进攻大城市。但是当时国际代表罗明纳兹和中共相关领导人却提出&ldo;中国客观上早已到了俄国1917年的时候了&rdo;,加上听到一些人激昂的表态,他一度也认为自己原来的想法不对,于是在8月20日致中央的信中不仅提出要夺取湖南全省,还要&ldo;迅速的取得全国的胜利&rdo;。

第十一章会师文家市(6)

人的认识不可能始终都是正确的,然而深入实际的人最容易迅速察觉并纠正自己的误差,使主观与客观统一。

毛泽东是个理想主义者,但他更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秋收起义虽犹如一声惊雷炸响,但又像一声惊雷轰鸣而去。失败的事实是极其严酷的。三个团刚刚举事就遭挫败,说明了原先对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眼下,不要说取得全国胜利,也不要说夺取长沙,就连醴陵、浏阳这样的县城都攻不下。而且自己的队伍正面临危机,当务之急不是攻城略地,而是如何保存这支队伍。

考虑到以上情况,毛泽东于是在前几天的东门失利后,就提出要停止打长沙,要求部队南撤,避开眼前的强敌。至于撤到哪里,当时还无法确定,不过要向罗霄山脉方向走,总之是要&ldo;上山&rdo;找有利的地方。

为了使前委们达成共识,不致于在这关键时刻引起矛盾,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语重心长,娓娓道来。说了很多很多……

但是,毛泽东&ldo;把目光从城市转向乡村的偏远山区&rdo;这一见解,顿时使前委委员们感到意外,也感到新鲜。有的人表示不可理解,有的则表示赞同。

五、

好在,卢德铭总指挥和一团党代表宛希先,立即表示支持毛泽东关于撤退的意见。

余洒度对毛泽东的这一建议却仍然持反对态度,不过他却拿不出什么理由,反反复复讲的还是什么&ldo;攻打长沙是省委决定了的。我们现在全军会师了,应该立即反攻浏阳,再直取长沙。&rdo;

卢德铭说:&ldo;金坪之战的实例,已经说明了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能攻打城市的道理。我们的一些领导同志,在现在这种关键时刻,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意气用事,否则,就会连现在这点兵力都会丧失光。&rdo;

余洒度显然根本听不进毛泽东和卢德铭两个人的意见和劝告。他仍坚持说道:&ldo;金坪之战并非失败,败在不反攻,这是军事上的大忌。我们现在也同样是这样,不反攻浏阳直取长沙,这更证明我们的失败是彻底的失败,而退到农村去躲起来,是典型的逃跑主义!&rdo;

毛泽东则继续说,&ldo;我们在湘赣边界举行了秋收起义,就等于在中国的大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星星之火虽小,乃可燃烧万顷之田。我们这革命的火种,一定能够将旧社会烧个稀巴烂。但是,目前中国的中心城市敌强我弱;广大农村,敌弱我强。如果死抱昨天的决定不放,不承认革命形势处于低潮,不承认暂时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客观事实,不了解官兵的反战情绪,主张拿这点武装到大城市去与敌人硬拼,盲目搞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势必要葬送我们这支秋收起义部队,势必导致我们这次湘赣边界秋收暴动的彻底失败。&rdo;

《金秋烈焰》第96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