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第1/1页)
言情小说www.yanqingxs.org
这本是符合蒋介石撤退东北的总体战略,蒋介石却不干。他认为放弃长春,国际影响太大。困守长春保全面子,还可以吸引共军主力,减轻沈阳、锦州压力。
为了战胜对手,毛泽东忍辱负重,毅然放弃首都延安,为了保全面子,蒋介石却宁肯不顾总体战略,而不放弃&ldo;满洲国&rdo;的首都。
10月23日,南京《中央日报》在一篇题为《论长春之守》的社论中说:
国军之攻取和坚守长春,本来是政治的意义大於军事的意义。……国军在这一接收主权和保持主权的民族战争中,长春是我们领土主权的象徵,必须攻取,也只有尽力保持,而其攻取和保持的意义,与其说是军事上的,无宁说是政治上的。
一日三餐,政治家是不能忘了&ldo;政治&rdo;这杯酒的。问题是,当政治主要是以流血的方式,即通过将军们去进行时,一旦军事上失利,政治上还有甚麽可谈的呢?而当一切面子都丢尽了时,再谈上一番&ldo;与其说是军事上的,无宁说是政治上的&rdo;,那面子就能重新铺天盖地了吗?
杜聿明病了走了。陈诚病了走了。郑洞国也要去北平治病。他确实有病。有病没病也不想去长春,他看透这是步死棋。走不了,这位从不做非份之想的厚道人,又建议粱华盛去,或是与范汉杰对调,卫立煌说,梁华盛与60军军长曾泽生不睦,范汉杰情况不熟,还是他比较合适。
回忆到这段经历,郑洞国写道:
作为军人,还能怕危险废?我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在困难的时候,我不负责叫谁负青?一种&ldo;临危受命,义不容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rdo;的思想支配著我。……我既然跟国民党干了几十年,惟有尽自己的力量,挣扎到它垮台为止,这样才能问心无愧。11。
幸运老大难不死,奸诈者高官照效。郑洞国以他一代良将的慧眼和被历史嘲弄的真诚,去了那个有去无回的死地,做了一个腐败政权的殉葬品。
长春保卫战,10万官兵保卫蒋介石总统的面子。
&ldo;成仁&rdo;‐‐成人
郑洞国坐守长春的方针,是&ldo;加强工事,控制机场,巩固内部,搜购粮食&rdo;12。
未到两月,机场丢了,空中交通断了。
最头痛的是粮食。可城外抢不来,城内搜不出,全城猫呀狗的几乎断了香烟。他抱著一只满身贵族气的小花猫坐往沙发里,除了一支支吸烟和唉声叹气外,还能怎样呢?
10月16日,蒋介石命令突围。郑洞国布置停当,新38师第一线部队已进入开进位置,60军起义,长春一分为二了。
曾泽生给郑洞国打电话,请他审时度势,共襄义举,郑洞国说:&ldo;我是军人,要保持军人气节,不成功便成仁。&rdo;13解放军代表刘浩给他打电话,希望他不要敞无谓的牺牲。
郑洞国说:&ldo;既然失败了,除战到死以外,还有甚麽可说,放下武器是做不到的。&rdo;14。
新7军参谋长龙国钧来见他,说:&ldo;新七军官兵己决定放下武器,解放军已经同意保障司令官以下生命财产的安全,希望司令官和我们一道行动。&rdo;15。
郑洞国说:&ldo;你们作法我是不同意的,既然你们已决定放下武器,那麽你们干你们的,我干我的好了。&rdo;16。
郑洞国致电蒋介石,表示&ldo;来生再见&rdo;17。
10月24日,南京《中央日报》发表文章:《郑洞国壮烈成仁三百官兵全体殉职》:
中央社沈阳二十三日电,据悉:孤守长春之东北剿匪总司令兼吉林省主席郑洞国将军,自市区战起,率部坚守核心据点中央银行大楼,与匪英勇搏斗,嗣以弹尽粮绝,终於廿一日上午发出最使之一弹,壮烈成仁,所属三百官兵,亦全体殉职,郑氏十八日电致其夫人陈泽莲女士称:&ldo;望保重,永别矣!&rdo;二十日致杜聿明、赵家镶及诸友好电称:&ldo;现虽大势已去,当奋斗到底,以保吾党革命军人之忠贞气节,希释劳念!&rdo;
3天前,《人民日报》己刊出文章:《郑洞国率部投降长春完全解放》。
原来,副参谋长杨友梅等人,不忍见郑洞国&ldo;成仁&rdo;,和共产党谈妥,让直属队朝天放枪,佯装抵抗後再放下武器。枪声中,郑侗国给蒋介石发报。杨友梅早让卫士将郑洞国的手枪拿走了,将他团团围住,使他&ldo;成仁&rdo;不得。
郑侗国想&ldo;成仁&rdo;。
杜聿明想&ldo;成仁&rdo;。
廖耀湘想&ldo;成仁&rdo;。
辽沈战役结束後,&ldo;以必死的心情&rdo;走向淮海战场的杜聿明,见大势已去,拔枪自杀,枪被卫土夺下。被俘後,又趁人不备抓起砖头,砸得满头满脸鲜血。
赵振华在把枪口对准太阳穴时,看到了妻子和孩子。杜聿明的妻女不在身边,在喷火冒烟的死神即将从枪口冲出来的瞬间,他想到了甚麽?当廖耀湘在辽西狼狈逃窜,无处藏身,钻进高梁楷堆里喘息时,他会想些甚麽?
外侮需人卸,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熊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18。
这是毛泽东为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写的挽联。
蒋介石写的挽联是:&ldo;浩风英气&rdo;19。
《雪白血红》第152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