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第1/2页)
言情小说www.yanqingxs.org
林玉婵怔住,不相信地问:“一便士?每磅一便士?”
洋商收购土货,报价随心所欲,经常直接使用外国币种和西方度量衡,华商只能迁就。
而且汇率时常变化,中小华商对此几乎毫无所知,只能被动接受价格浮动。
不过林玉婵心里有数,早就构筑出了换算通道。
“一磅是四分之三斤,每磅一便士,就是每百斤133便士,按现在的汇率,就是大约……一两六钱银子……”
她迅速估算,瞠目结舌。
“为什么这么便宜?”
常保罗微微一笑,好像考试满分的学生,眼里带了些得意。
“因为宁波附近棉花丰收,大家都在码头囤货,所以价贱。”
林玉婵觉得不可思议:“上海这边也丰收呀!价格能比宁波高出近一倍?”
常保罗摇摇头,猜测:“大概是宁波去年被太平军攻陷过,洋商不爱去了?”
林玉婵瞬间起了一个不得了的想法。
她转向孟三娘:“你说你家里种了多少棉花?”
常保罗一挺胸脯,替他太太答:“三娘家里的棉花田产量不小,我……我也觉得当地收购价有点贱,没让他们卖。”
林玉婵高兴得蹦到绿沙发上,连着颠了好几下:“快去找义兴!别忘了运费八折!”
--------------------------------
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在信息不通畅的古代,更是不可能做到完全有效市场。
据常保罗描述,宁波附近的棉农棉商,大概是高估了洋人的收购意图,大量囤货宁波港,导致当地原棉价格走低。
大家为了多种棉花,身上大多背着债,只求尽快将货物脱手,亏本的甚多。
毕竟,并不是人人都像常保罗一样,恰好在棉花收获季节往返宁波上海,意识到了两地的价格差。
就算有人知道这价差,也不会轻易往外说——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己悄悄把钱赚了多好,何必让别人分桃。
就算有人隐约觉得,宁波港的原棉价格有些过低,但中国人性情保守,做生意讲究落袋为安,没人愿意冒风险,带着巨量货物,到其他地方去碰运气。
导致不少个体棉农棉商,只能在宁波就地贱卖,赶紧拿钱走人。
倒是便宜了去宁波收货的洋人。在棉花日渐紧俏的年份,反而捡了个大漏子。
《女商(大清药丸)》第375章(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