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史无前例的历史节点江辉的大胆提议(第3/4页)
言情小说www.yanqingxs.org
把技术搞得很好,上级部门也不会提高划拨价格,大家自然就躺平了。
但是如果相关的体制能够有一些变化的话,情况就不一样了。
陈奇显然是从这一次大会的精神当中领悟到了一些东西。
“新款bj212的发展需要厂里面有更大的处置权利,而这个变化是符合相关政策要求的。”
“这个大会之后,我觉得相关部门应该是会考虑选取一批企业作为试点,尝试做一些改革。”
“我觉得厂里面可以考虑主动的提出这个方案,看看一机部有什么反应。”
江辉这个提议,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1979年5月,国家经贸委等6部委选定首都钢铁公司、首都清河毛纺厂、津城自行车厂、津城动力厂、沪上柴油机厂、沪上汽轮机厂等京津沪8家企业进行扩权改革试点。
作为试点企业,在企业的经营发展当中的话语权增加了不少,对企业的发展肯定是很有好处的。
这些企业试点之后的情况也是比试点前好了很多。
最明显的就是江辉曾经去修过车的首钢了。
1979年3月,当时的首钢主要领导听到国企“扩权让利”改革试点的消息,就赶紧给首都市和冶金部领导写报告,主动请缨,争当改革试点企业。
这种完全符合改革精神的报告,自然立马得到了批准。
从此首钢开始走上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全员承包、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全留,欠收自补。
首钢由此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承包制改革。
通过化整为零,责任到人,承包制最终落到首钢7万余名员工的头上。
员工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抢抓生产,热火朝天的场景在首钢处处可见。
农业改革看小岗,工业改革看首钢。
首钢探索的“承包制”改革,成为当时华夏工业企业改革的一面旗帜。
率先冲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首钢的改革如同往一潭死水中扔进石头,“一石激起千层浪”。
首钢主动试点的承包制,让国企释放出巨大活力,实现首钢发展史上的腾飞,使其成为全国工业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
整个80年代,全国各地每年有上万人次来首钢参观学习。
改革前的首钢没有经营自主权。
一年要炼多少钢、多少铁、多少焦炭,全都得按照国家每年下达的生产计划来,种类和数量是安排好的,首钢只需要完成生产任务即可。
尽管首钢员工数万,当时的首钢经理,角色却如同组织生产的“车间主任”,手中的签字审批权,只有800元。
超过这个数,首钢就得向上级管理部门冶金部打报告请示。哪怕是企业要盖一个厕所,也需国家计划中有专项的资金。
企业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员工还能有啥积极性?
改革后就不一样了,包产到班组、个人了,干多干少收入不一样。
大家的积极性自然不同。
《汽车巨头从娶女儿国王开始》第136章 史无前例的历史节点江辉的大胆提议(第3/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