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124章 124(第3/3页)

言情小说www.yanqingxs.org

要想大力发展纺织业,就需要更多的女子走出家庭,这就当是第一步吧。

听了他后续的补充,大臣们也没意见了,也是,穷人家的女子除了洗衣做饭也是要上山干活的,这都一个性质。

很快,朝廷就出台了详细的赈灾方案,于以往不同,这次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而且持续时间很久,长达好几个月,能够保证灾民不被饿死。

奚皇后在后宫中也听说了此事,她特意找上了周嘉荣:“陛下,臣妾有个想法想与陛下商讨。”

周嘉荣揉了揉眉心,冲她笑了笑:“皇后但讲无妨。”

“陛下,汀州西北方向临海的地方有一片树林,地势比较平坦,咱们将这块地买下来,建成码头,您意下如何?”奚皇后道,“咱们现在有五艘船了,以后必然还会更多,臣妾想着不如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码头,以后将方便很多。”

确实方便,而且也有利于皇家海上贸易队伍的发展,他建这支队伍的最初目的只是安置无家可归的穷困百姓和女子,但随着规模的逐步扩大,周嘉荣的想法也变了,能去海外捞金为什么要错过?

弗朗机人都知道来赚他们的钱,他们守着金山银山不赚,才亏大了。

但有的规矩不能破,周嘉荣思索了一会儿道:“买地、修筑码头、道路的钱只能咱们自己出,这笔钱不走国库。第二,停靠在这个码头的船只也必须缴纳海关税,不能坏了规矩。”

如果由此不缴纳税,开了这个坏头,以后地方官员和那些见利忘义的商贾必然会有样学样,想法设法逃避海关税。

奚皇后盈盈笑道:“这是自然,若是港口建成后,其他商船要停靠,咱们收取少量的停靠费用,海关税照样缴纳。臣妾会吩咐叶掌柜通报官府,安排收税的官员常驻咱们的码头上。”

周嘉荣颔首:“既如此,朕没有意见,你放手去做吧,只要是不损大齐,不损国库,有利于咱们商队的,你尽管大胆地做。”

奚皇后柳眉弯弯,高兴地说:“有陛下这番话,那臣妾就放心大胆地去做了。”

圣旨传到东南沿海诸府后,各地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建设。

朝廷不缺银子,向江南粮商买了大批的粮食运送到受灾严重的地区,很快就平抑了粮价,受灾百姓的生活稳定下来。

各地加紧建设,疏通了被狂风暴雨毁坏的道路、桥梁、府衙,然后开始修建码头,最先修筑的是延平府和安凉府两处受灾最严重的码头。

修码头,修路,修桥,修皇陵等等,这些其实都算是百姓的劳役,自带干粮去干活的那种。但这次朝廷却出钱出粮给他们,干活有钱拿,老百姓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不用官府三催四请,家家户户都派了人,家里男丁多的,甚至还想托关系多送几个去。官府第一次发现让百姓服役是如此轻松的事,完全不像以前那样哭哭啼啼,这次去的众人脸上都带着笑,一脸欢喜。

粮食给得足,百姓的积极性也极高,干活也很卖力。

三个月后,延平府和安凉府的码头都修好了,规模比之从前扩大了两倍,一个码头能同时停靠好几百艘大船,是南海一带最大的码头。

码头的扩大意味着船只进港出港的速度快了许多,两地的码头越发地繁华起来,每天都有无数人扛着扁担过来做临工,一些地少人多的家庭,儿子们干脆直接到码头接活,帮商人们装卸货物,帮旅客挑行李,女人去给这些外来的行商洗衣做饭,他们在码头安了家,孩子逐渐变成了商旅们的向导,一家子都在码头上讨生活,逐渐脱离了农业生产。

元兴三年,继延平府和安凉府后,朝廷又先后在沿海四府,修筑扩建码头,总共建了六个规模很大的码头,完全能够满足海内外来往船只的需求。以往需要排十天半月的队,如今只需一两天便可出入码头。

效率的提高增加了商品的流淌速度,越来越多的商旅汇聚在此,组成商队,去探寻更广阔的天地,最远的已经深入印度洋,甚至往更西的地方走。他们还在海外与西方来的商人接头,彼此交换货物,开展贸易,不光带来了各种新鲜稀奇的货物,还有不少新奇的作物和新的观念思想也逐渐传入大齐,缓慢却持续地冲击着大齐人固有的观念。

元兴四年,海关税再创新高,已经达到了一千六百万,超过了田赋对国库的贡献,成为大齐第一的税收来源。

而不少保守大臣们担忧的海盗重新为害沿海诸地的情况却再也没有发生。

周嘉荣看着这个惊人的数字,想起了弹幕所说的那句“要想富先修路”,“交通的便捷能够带动地方的发展”,他做了一个让所有大臣都意外的决定。

国库充裕,从即年起,朝廷每年拿出五百万两银子来修路。每年秋收后开始修,仍以四斤杂粮或是二十文钱的标准从修路的当地招募百姓。

第一站修江南诸地,连通各个重要繁华的城市的要道,新修的官道拓宽马路。然后是东南沿海诸地,再到北方京城一带,最后才是西南等山地崎岖不平的地方。

这一次大规模的修路行动,从元兴四年一直持续到元兴十六年,耗资巨大,在原有的官道的基础上,修筑了连通大齐主要城池的要道,进而极大地提高了各地商品流通的速度。

更重要的,此举改变了一个约定俗成上千年的规矩,那便是百姓无条件自带干粮服徭役的历史结束了。此后,无论是朝廷还是地方要修筑工事都需要给予百姓一定的报酬,最差的也要供一日两餐。

后世称这次巨大的改变为“元兴徭改”,甚至后世学术上还由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种是元兴帝是故意的,他有意结束百姓服徭役的历史,另一派认为,元兴帝纯属歪打正着。

元兴一朝,经贸发达,尤其是海上贸易的发达,让国库极为充裕,进而产生了改革徭役的物质基础。元兴帝钱花不完,由此开启了以工代赈的模式,并逐步推广到各种工事中,最后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

两派纷争不下,众说纷纭,最后也没一个结果,成为了史上的一个不解之谜。:,,

《炮灰皇子看见弹幕后by红叶似火》第124章 124(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