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125章 125(第4/4页)

言情小说www.yanqingxs.org

贵族们对此非常高兴,大齐的赏赐如此丰富,都是他们的。而且大齐边境的互市价格取消,以后他们买东西可以跟齐人一样,再也不愁过冬问题了。

至于送孩子去大齐朝廷办的赈济院?

哪怕和谈了,贵族们肯定也是不放心将自己的宝贝儿子、女儿送到大齐的。但平民百姓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家中孩子比较多的那种,过冬对他们而言是一项挑战,稍有不慎,年幼身体不够强壮的子女就可能夭折。

所以虽然舍不得孩子,也不大放心大齐朝廷,但为了让孩子活命,第一年还是有几十名穷苦人家的匈奴孩童被送去了赈济院。

次年四月,这些孩子回去后,其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长壮实了许多,小脸都多了一些肉,格外高兴,再问他们在大齐的经历。

孩子们无不夸好,大齐天气更暖和,吃食更多,还教他们读书识字,比在自己家都过得舒坦。

这些父母听后彻底放心了,第二年干脆将家里十岁以下的孩子都送了过去。冬季严寒,这么小的孩子在家中做不了什么事,还费粮食,何不让齐人给他们养?

他们的亲朋好友听说了这样的好事,不少也试探着将家里的小孩子送了过去。

于是,西北边境每年多出了一群小候鸟,冬季到大齐边境城市过冬,春季再返回大草原。这个规模逐渐扩大,到元兴十二年,匈奴平民大半十岁以下的孩童每年都送去了大齐抚养。

最初,见朝廷真的信守承诺,认真照顾抚养这些孩子,次年归还,匈奴贵族高兴之余,只觉得大齐朝廷很傻,没见过这样的冤大头,帮别人养孩子养得这么起劲儿。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等第一批去大齐过冬的孩子年满十岁后问题渐渐冒了出来。

到了十岁后,习惯了大齐更暖和气候的孩子不大愿意返回漠北,反而更愿意留在大齐,甚至是鼓动家里人也到大齐过冬。冬季他们可以帮来往行商做向导、车夫、搬运东西等等赚钱,不用坐吃山空。

更有特别擅长学习的匈奴孩童不但会识不少字,还会算账,被一些过往的行商雇为了账房先生,体面又受人尊敬,收入还增加了不少。

如此种种好处,对挣扎在底层的匈奴平民而言,无疑是改变命运的机会。

不少孩子有出息的匈奴人逐渐开启了两地生活模式,冬季家族里只留守两三个男丁在草原照顾牲畜,其他的都去了边关城市谋生。

更有甚者,甚至将家里的牲畜都卖了,举家搬迁到西北城池,开店经商。

二十年无大规模战事,西北边关互市越来越繁荣,从最初的一旬一市到五日一市,再到三日一市,如今已变成了一日一市。

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西部贸易的发展,无数的异域商人骑着骆驼,带着各种商品来到西北交换丝绸、瓷器、绣品……

城市人口增多,也带来了更多谋生的机会,匈奴人也看准了商机,组建商队,往更西的地方而去掘金,逐渐在西北边境有了立足之地。

到这时候,匈奴贵族才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

短短十几年时间,他们流失了数万人口,而且大多是一二十岁的年轻人。别说再创匈奴的辉煌了,长此以往,他们这个族群能不能存在都是一个问号。

匈奴贵族急了,忙下令,禁止任何匈奴子民再送孩子去大齐过冬。

但太迟了,已经尝到了甜头的匈奴平民怎么会遵守这个规定。家里条件好一些的还好说,那些家贫,冬季食不果腹,过得极为艰难的,见别的人举家搬迁到大齐后过得比以前好多了,都很心动,干脆找机会举家悄悄搬往大齐定居。

这道禁令不但没有制止南移之风,反而催化了匈奴人南下与齐民定居融合的速度。

面对此种情况,匈奴贵族大怒,向朝廷提起了抗议,要求朝廷解散赈济院,不要再接受匈奴人在西北边关城市定居。

对于这种要求,周嘉荣只回复了一句话“匈奴人亦是朕的子民,为何不能南下定居?”。

不但如此,他还下令,但凡迁居大齐境内的匈奴人,都可在当地官府登记,以后便是大齐的子民,所有待遇如同齐民,不但可经商做工放牧种田,亦可参加科举做官,接受当地官府的保护!

这消息一出,南迁的匈奴人顿时沸腾了,他们再也不用担心哪一日会被赶回草原,被贵族处决报复了。

这个诏令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匈奴人南迁之风更甚,尤其是那些受压迫的底层平民。

匈奴贵族想了许多办法,都阻止不了这种趋势。而且,他们越是严厉,窜逃到大齐境内的平民越多。

这时候,赤金才明白大齐帮人养孩子的险恶用心,但为时已晚。为了不让仅剩的子民又投奔了大齐,他们决定北迁、西迁,远离大齐,不接触,便不用担心自己的人又被拐走。

元兴二十六年,匈奴内部发生分歧,分为了两支,一部分往更北的地方迁移,还有一部分往西迁移,在此过程中,亦有不少不堪忍受更酷寒环境的平民叛逃,流窜到大齐,在大齐落脚,与齐人混居。

繁衍数代后,这些人不断与齐人通婚,逐渐只识汉字,只会汉话,与齐人无疑,西北再无匈奴之患!:,,

《白眼狼》第125章 125(第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