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24章(第1/1页)

言情小说www.yanqingxs.org

特劳特现在做了一项我们很多人在重播开始时曾试过的实验。他故意胡诌一些不成意思的东西,例如&ldo;嘟嘟‐‐哒‐‐嘟,叮叮当当,啊嚏福气,哇,哇&rdo;之类。回到第二个一九九一年的时候,我们当时也都想说些这类的东西,希望以此证明,只要努力,我们仍然可以说我们想说的话,做我们想做的事。当然,我们无法如愿。但是在重播结束之后,特劳特试着说&ldo;蓝貂双焦点透镜&rdo;之类的话,果然他张口就成。

毫不费力!

自由意志闯入的时候,欧洲、非洲、亚洲人正在黑夜之中。大部分人都睡在床上,或坐在某处。而在这个半球上,绝大部分人根本不处在睡眠状态,因此摔倒的人大大多于其他地方。

不管在哪‐个半球,如果一个人正在走路,两只脚支撑的体重不平均,他会失去平衡,朝他或她正在行走的方向倒下。自由意志闯入时,即使是在车辆如流的马路中央,行人由于&ldo;时震后麻木症&rdo;必然会倒下,躺倒在地面上。

你不难想像自由意志阔入后,尤其在西半球,楼梯和自动扶梯底下是怎样的一幅惨象。

这就是你的新世界!

我的姐姐艾丽真正生活在世界上只有四十一个年头,愿上帝保佑她的灵魂安息。她认为栽倒是人的行为中最滑稽的事情。我这里指的不是因为中风或心脏病发作或腿腱断裂或其他原因倒下的人。我指的是那些十岁或十岁以上、不同种族和性别、身体状况良好的人,在平平常常的某一天突然间全都栽倒。

在艾丽弥留之际,虽然已时日不多,我对她讲某人栽倒的故事,仍然可以给她带来快乐,或者说,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绘她一点顿悟。我的故事不是从电影里看来,也不是道听途说得来的。它一定是我亲眼目睹的说明地球引力的原始例证。

我讲的故事中只有一则是来自专业喜剧演员的。那是很久以前,我很幸运能在印第安纳波利斯阿渡罗剧院的舞台上看到歌舞杂耍表演。那是这类表演消失前的临死挣扎。其中一名演员是我眼中的圣人,十分出色。他表演过程中总是有这样一段插曲:从台上掉进乐池,然后头戴着一面低音鼓爬上舞台。

我所有其他故事‐‐对这些故事艾丽百听不厌,直到她钉子似的僵直地死去‐‐涉及到的都是业余演员。

《时震》作者:[美]库尔特&iddot;冯内古特

第三十章

大概在艾丽十五岁我十岁的时候.有一次她听到有人从我家的地下室楼梯上栽了下去:扑隆通,扑通。扑通。她以为是我。于是站在楼梯上端,差点没把她那颗傻脑瓜笑掉。那一年应该是一九三二年,进入大萧条的第三年。

但是掉下楼梯的不是我,是煤气公司来抄表的一个家伙。他拖着沉重的身子从地下室爬上来,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怒不可遏。

另有一次,大概是艾丽十六岁或更大一些的时候,因为那时艾丽已经驾车了。我坐在她开的车中,我们看见一个女人水平地从停在路边的一辆街车中出来。她的鞋跟被勾住了。

我在其他地方写到过,在与人谈话中也提到过,这个女人的狼狈相使我和艾丽笑了好几年。她没有伤得太厉害,自己爬了起来。

还有一件只有我看见但艾丽喜欢听的事,是关于一个巴结一位不是他妻子的漂亮女子、教她跳探戈的家伙。那是在一个渐入尾声的鸡尾酒会的最后部分。

我想那个男人的妻子没在场。他妻子若在场的话,我难以想像他还会去献那份殷勤。他不是个专业的舞蹈教员。包括男女主人在内,在场的总共大约有十来个人。那是流行留声机的年代。酒会的男女主人将一张探戈音乐醋酸酯唱片放上留声机,犯下了一个策略上的错误。

于是那个家伙两眼炯炯,鼻孔闪闪,将漂亮女人搂在怀里,扑通栽倒。

是这样,在《耐震之一》和现在这本书中所有栽倒的人,就像文学艺术院横跨在铁门上用喷漆书写的&ldo;操他娘的艺术!&rdo;一样,都在为我姐姐艾丽表达敬意,都是艾丽爱看的色情场景:被地球的引力而非性剥夺了道貌岸然的姿势的人们。

下面是大萧条期间一首流行歌曲的歇词:

爸爸昨夜晚回家。

妈妈说,&ldo;老爸,累了吧。&rdo;

他摸黑想去开电灯,

栽倒在地,扑通一声!

看到健康人跌倒而大笑,这种冲动决不是普遍现象。

我是在一次英国伦敦的皇家芭蕾舞团演出《天鹅湖》时才意识到这一点的。那是一次不愉快的经历。我带着我女儿南妮坐在观众席中,那时她十六岁,而现在,一九九六年的夏天,她已经四十一岁了。那是整整二十五年前的事了。

一个芭蕾舞女演员踮着脚趾跳舞,滴答暮,滴答答,滴答答,按照剧情要求跳到舞台的一侧。接着舞台后传来一阵声响,好像她一只脚踏进了水桶,带着水桶掉下了铁梯子。

我立刻狂笑不止。

全场只有我一个人在笑。

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类似的事也在印第安纳波利斯交响乐团的演出中发生过。这件事与我无关,也不是因为笑。演奏的一段乐曲越来越强,然后突然间停顿。

坐在同一排离我大约十个座位有一个女人。演奏时她在同朋友讲话。音乐越来越强,她也不得不越说越响。音乐戛然而止,只听见她尖声嚷着说:&ldo;我是箍在奶油里炸的!&rdo;

《时震 宝鸡》第24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