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451章(第1/1页)

言情小说www.yanqingxs.org

城市位于黄河的中游九曲十八湾的所在,伫立于城壁之上极目北眺,二十余里之外就是被诗人李白称为来自天上的黄河之水。幅面最宽处达到四十里以上的河流,夹带着数量惊人的泥沙,鼓动排天的浊浪,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再不复还。

自纪元十世纪初唐帝国覆亡以来,这座建筑于沙质土壤上的城市就以汴梁之名代替了古都长安与洛阳的地位,成为五十年大分裂时代中梁、唐、晋、汉、周诸帝国的首都,北宋帝国统一南北后亦因袭前例,定都于此,直到金朝定都北京后,这里才降低为陪都的地位,被称为南京。开封一词,是它的行政单位府的名称,并一直沿用至今。这大约是百姓们对那位于在十一世纪中叶曾经出任地方官,以廉洁无私,断案如神而著称的清官包拯的爱戴与怀念使然,因为他将整个后半生都奉献给了这座城市的安定与繁荣。

根据《金史》的记载,当蒙古南征前夕,有户七十万以上,人口三百万。是与国都中都、南宋国都临安并驾齐驱的,拥有十四座城门的超级大都会,分别名为:开阳、宣仁、安利、平化、通远、宜照、利川、崇德、迎秋、广泽、顺义、迎朔、顺常、广智。城市被黄河的几条支流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切割成若干区域,再由无数桥梁沟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龙津桥。桥之北,是宫城的丹凤门,门内为御河。这条人工河引自汴水,其上亦有桥,名为舟桥,桥头有壮丽的文武楼。循此向北笔直延伸而出的就是御街,两侧建有供奉历代祖先的太庙和祭祀天地的社庙。街道尽头处的承天门内就是皇宫。五年前,这儿还仅仅是金帝国的行宫,自贞佑迁都(纪元1214年)后,才取代了北京宫廷的地位。

承天门旁有两座高楼,右为登闻检院,左为登闻鼓院,值班大臣们在这里接收各地送达的重要文书,经分类后上呈皇帝御览。此外,两楼附近还分建都堂(都堂:宋代所置。按《太平广记》载,宰相判四方之事有都堂。)与待漏院(待漏院:唐宪宗元和初年置,供宰相休息之用,参阅《国史补》。),这两处是宰相的办公地点。

入承天门向北,遥见五座并列的大门,居中的大庆门是皇宫的正门,两侧分别为日精,门、月华门和左右升平门。皇宫正殿为大庆殿,两侧配嘉福、嘉瑞二楼,凸现其龙盘虎踞的帝王气势。其后为德仪殿。每当朝廷有重大庆典之时,金主在升座大庆殿之前,会在这里休息,并对自身仪表做最后的修饬。东面的隆德殿是皇帝召开日常朝会和处理政务之所,左右有钟鼓二楼。此外,还有仁安殿与做为寝宫的纯和殿。这三座大殿构成了皇帝日常起居办公的区域。

供后妃们居住的各处殿堂在纯和殿西面的香雪亭之后,其中有琼香亭、玉清殿、福宁殿、仁智殿、山庄殿、翠微阁、仙韶院、长生殿、涌金殿、蓬莱殿、浮玉殿、瀛洲殿、阅武殿、临武殿等极尽华美的宫殿和两座名为敷锡神运万岁峰和玉京独秀太平岩的巨大太湖石假山,曲径通幽的大涤涌翠则为宫内最富创意的园林景致。后宫之东为太后颐养天年的寿圣宫,包括一座名为庆春苑的园林。

皇城外围的建筑主要是供应皇室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各机构,有内藏库、尚食局、宣徽院、御药院、左右藏库、仪鸾局、尚辇局、尚衣局、尚厩局、宫苑司、尚醖局、汤药局、侍仪司、府宝局、器物局等。至于点检司、中卫尉司、振肃卫司、拱卫司、秘书监、学士院、谏院,武器署等则是安全与秘书机构。这些官署府库所统属的上万人为帝王及其家属提供着周到而奢华的服务。

开封城内大小市场不计其数,彻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早开到晚。汴水河樯桅林立,一路铺陈直达黄河河口,满载着来自国内和海外的货物,它们将整座城市的繁华推上了鼎盛的颠峰。

东征西讨第八章第三十九章回师凯旋

divid=&ot;booktext&ot;

南宋的青白瓷、绿茶和丝绸,高丽的木材与人参,西夏的五凉驼、马和夜光玉,吐蕃的藏红花和羊毛,大理的普洱茶、滇红花和苍山奇石以及真珠、黑檀、象牙、珊瑚、犀角、鹿茸、氆氇、紫貂、砂糖以及阗玉、祖母绿等异域奇珍。在这些市场之中以四大药市最为知名,它们是官方设立的对外贸易专点,也称榷场(3),以蜜蜡、香茶、心红、硃红、地龙、黄柏等药材的买卖最为红火。这梦幻般的场景自北宋以来便经久不衰,其间虽经历十二世纪上半叶的靖康之变,却并未间断,并永久刻录于那幅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之中。

开封不但是那个时代中的商业中心,其自身也有着发达的工业。开放式的街坊布局有利于作坊拓展向各个角落,桥头巷口、南河北市。造纸、陶瓷、首饰、家具、锻冶、造酒、印刷、火药制造、舟船营建等等行业均有享誉世界的名声。

因工商业的极度发达,财富不断流入城市,文化亦大幅度兴盛起来。而追逐财富与文明的各色人等也随之络绎不绝。行走在宽达二十米以上的街道上,于摩肩接踵的人流中,你会发现许多非中国化的面孔,他们来自高丽、印度、越南、日本等等国家,或求学、或游历、或经商,怀着各自不同的心情、心愿、理念、目的,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探访着、憧憬着、期盼着、渴望着……对于开封的居民而言,身边有异国人的影子完全毋需惊讶,他们如同无数条河流,虽然有着不同的温度、流速与含沙量,然而一旦汇入大海就立刻浑然一体,再无泾渭之分。甚至彼此交好者还一起携手同游于周边的山水古迹之间,如城内的丰乐楼、包公祠,城外的禹王台、繁塔,均为名重一时的场所。在那样一个等级森严的时代里,民间却展现出四民平等,华夷共存的宽容情景,不谛于人类文明史上难得的一抹亮色。

《大漠烽烟历史》第451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