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第1/1页)
言情小说www.yanqingxs.org
在这一点上,汉武帝无疑是高明的。因为就在他死后,桑弘羊仍然认为汉武帝的一切所为都是正确的,尽善尽美的。汉武帝定下的规矩一概不能变,汉武帝施行的方针统统要照旧,所以,匈奴要继续打,盐铁官营要继续搞,严刑峻法要继续用,而汉武帝的贡献则要毫无保留地歌颂。至于社会上出几个盗贼,读书人有几分牢骚,全然属于作奸犯科,必须严厉镇压,以儆效尤。切忌姑息之政,无须仁义德化,只要手中有枪杆子,看谁敢站出来捣乱!
不过,他给汉武帝所上的奏章倒是提醒了汉武帝,这位帝王下了一道诏书,这道诏书叫罪己诏。因为这是为轮台垦疏来写的,所以历史就称它为轮台罪己诏。在这道诏书里,汉武帝主要谈到了这么几个问题。第一,否定了桑弘羊在轮台驻兵的提议。第二,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深刻检讨,决定要对百姓温柔。最后一点,要采取各种措施恢复生产。
一个这么大年纪的老头,而且还是一个帝国的首脑,居然向全天下百姓道歉,其勇气可嘉,其清醒的认识更让古代许多帝王不可企及。《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在评论汉武帝下罪己诏时这样说道:汉武帝和秦始皇相比并没有区别,汉武帝和秦始皇是一个样,都建立了大功勋,同时在后期也把帝国折腾得奄奄一息。但是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没有亡秦之祸。就是说他虽然有秦始皇的过错,但是没有造成秦始皇亡国的结果。原因很简单:秦始皇至死都没有想到自己有过错,而汉武帝却在晚年知道悔改,一个平常人要做到这点都不容易,更何况是主宰天下的君王呢!
虽然,这个时候,汉武帝悬崖勒马已经晚了。但他只需要开这样一个好头就足够了,在他死后,汉朝天下之所以没有像秦帝国那样土崩瓦解,就是因为他晚年对重大政策的调整。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的时间里,他结束了一切对外战争,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如果说,汉朝统治又能延续许多年是昭、宣二帝励精图治的结果的话,那么,让这两位皇帝和两朝臣子同心协力创下&ot;昭宣中兴&ot;的起始点就是汉武帝晚年的改弦更张。
而让汉朝的发展在这起始点并没有停下的就是汉武帝所选的辅政大臣霍光。
前面我们谈到,霍光此人为人踏实,办事稳重。这样的人办事能力不高超,但绝不会走歪路。事实也正是如此。
武帝抗击匈奴图霍光辅政后,一方面,动用权力资源,对汉武帝的某些政策作必要的调整,如在对匈奴和战问题上,根据汉武帝对匈奴战争的实际后果,结合西汉王朝当时的政治、经济需要,在屯军戍边,对匈奴小规模入侵进行必要还击的同时,稳妥持重,不再主动出击;在经济政策方面,改革盐铁官营的某些弊端,废除酒榷,舒缓和化解来自社会的怨愤和压力。另一方面,又保持头脑清醒,避免矫枉过正,旗帜鲜明地从总体上肯定汉武帝的历史功绩,坚持贯彻盐铁官营等基本政策,做到&ot;霸王道杂用之&ot;,确保汉朝统治的国本不至于被动摇,从而在稳定有序的前提下,巧妙度过汉武帝身后一触即发的政治危机。
大汉王朝的前途被汉武帝暂时赌对了,但是,按照帝国的制度,仅仅有辅臣是不够的。江山永远属于刘姓,这是刘邦规定的,更是帝国制度规定的。所以,要寻找一个自己的子孙来做皇帝。
接班人在哪里
重大国策的调整,并不能解决汉帝国的延续问题,一个帝国的延续如果没有一个优秀的帝王和一班臣子,即使前一个帝王在建设上有多么重大的成果,都是枉费心机。
如果不是发生&ot;巫蛊之祸&ot;,太子刘據必将是汉帝国的下一位皇帝。第一,汉武帝渐渐地意识到像他那样东征西讨的帝王作风已经不适合帝国的前途,所以,汉武帝认定的接班人就应该是刘據这样的&ot;仁恕温谨&ot;之人。第二,刘據没有出过原则性的大问题,在汉朝以嫡长子继统的建储制要求下,他不可能随便就把刘據拿下。第三,&ot;巫盅之祸&ot;发生前,汉武帝身体已每况愈下,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不可能在接班人的问题上再大动手术。
但是,&ot;巫蛊之祸&ot;发生了,汉武帝不得不再重新寻找接班人。这个时候的汉武帝首先要考虑的是维护汉家统治的大局,着眼于现时政治需要,所以,他才希望后来者能反己所为,做一个安顿天下的&ot;守成之君&ot;。这种心态的转变,虽然不是痛定思痛,但绝对是汉帝国当时客观环境的要求,就像当初刘邦四处征伐而留下烂摊子希望后继者能实现无为之道一样。
摆在他面前的人选有四个,都是他的亲儿子--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昌邑王刘髆、少子刘弗陵。
刘旦与刘胥的母亲是李姬,元狩六年(前117年),两人同时受封为王。李姬始终就没有受到过汉武帝的宠爱,在&ot;子以母贵&ot;的帝制时代,刘旦与刘胥两人根本就不被汉武帝所重视。正是由于没有想要当皇帝的理想,所以两人在分封国时就骄纵不法,很不得人心。两人的性格像极了年轻时的汉武帝,在汉武帝心中,两人都不是&ot;守成之君&ot;。
刘據刚死,刘旦就上疏汉武帝,要求到他身边帮助他,以太子的身份入宫宿卫,汉武帝大为恼火,更对此人疏远不顾。至于刘胥,总喜欢在武力上下工夫,根本不具备汉武帝所要求的政治素质,所以,两人被汉武帝清除。
《帝王遗言》第17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