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28章(第1/1页)

言情小说www.yanqingxs.org

曹操回来后,对曹丕的表现很是满意。但是,他还没有把曹丕当成自己的接班人,因为还有个曹植。

曹操是很得意曹植的,建安十七年(212年)春,铜雀台建成,曹操带领群臣等登上铜雀台令众人作文章,曹植一挥而就,备受同是文学家的曹操欣赏。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曹操晋爵魏公,但并未确立太子。但就在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有了准备立曹植的心思。这一年,他征孙权,让曹植留守邺城,并对曹植说:&ot;我当初为顿丘令时,是二十三岁。你今年也是二十三岁,一定要超越我。&ot;

曹植在这次留守期间,把任务完成得很漂亮。在曹丕与曹植之间,曹操的确无法选择。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伟大的人创造了一番事业,后代少了不好,后代多了也不好。曹操从建安十六年(211年)开始,就徘徊在曹丕与曹植之间,他不知道到底该选择谁为接班人。事实上,这的确是一件大事,它不仅决定着曹丕和曹植二人的政治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到曹操所创立的事业的转折。

考试制度是人类的一大发明,曹操这个时候突然就想到了这个伟大的发明。他决定考考这两个儿子,看看到底谁才是自己真正的接班人。

考试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作教令提问,由曹植作答;其二,令曹丕、曹植各出邺城一门,密敕门吏不让出城,以考验两人的临机决断能力。结果曹植略胜一筹,原因是后来死在&ot;鸡肋事件&ot;中的杨修暗中帮助曹植,&ot;预作答教&ot;,可后来被人告发,被曹操&ot;推问&ot;而泄底;第一项考查的泄底让曹操对曹植的第二项考查很是怀疑,结果被查出也是杨修在替曹植作弊。

曹操的怒气不打一处来,但这并没有打消他对曹植的器重,他依旧不想草率做出决定,让曹植出局。

他开始征求家臣的意见,请他们用无记名的信函答复这个问题。许多人都遵守着他制定的这一法则,只有崔琰一人署了自己的大名写道:&ot;据说《春秋》的经书上,有立子以长的意见。并且,五官将(曹丕)仁孝聪明,继承王位是理所当然的。我誓死捍卫他。&ot;

曹操有点感动,因为曹植的老婆是崔琰的侄女,崔琰所为完全是失传多年的大义灭亲。但,这并不能让曹操认定接班人就是曹丕,因为他选择接班人是没有长幼之分的。况且,曹丕聪明是事实,但曹植也不笨。

除了崔琰外,其他家臣的意见都很慎重。因为一旦站错了队,后果将不堪设想。毛玠就对曹操说:&ot;袁绍因为继承人的问题而灭亡,废立继承人的大事,我想我还没有能力参与。&ot;

曹操知道这的确是个大难题,于是,他单独询问了贾诩。贾诩装哑巴。

曹操着急了,&ot;我和你说话,你倒是有个响动啊。&ot;

贾诩故意做猛醒状,&ot;啊?啊,我正好在考虑事情,所以没有马上回答。&ot;

&ot;什么问题?&ot;

&ot;在想袁绍、刘表父子的事。&ot;

这二位都是因为没立长子,所以在他们死后,兄弟之间发生分裂,加速了灭亡的进程。曹操当然知道贾诩话背后的意思。

当然,这些都不能说明曹丕就比曹植优秀。因为无论是崔琰还是贾诩,都是曹丕的支持者。

贾诩就告诉过曹丕巩固自己地位的技巧,他说:&ot;磨砺道德,谦虚行动,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ot;

正是曹丕的这种&ot;如此而已&ot;让他在一次曹操出征临别时的表演中得到了曹操的赞赏。当时,他和弟弟曹植在路旁相送。曹植依旧卖弄文才,致辞欢送,曹丕却怅然若失,突然就跪在地上,流下眼泪来。曹操及左右之人见状,不由得欷歔不已。结果,大家都认为曹植虽然文辞华丽,但诚心不如曹丕。

虽然只是很简单的&ot;如此而已&ot;,但曹植却做不到。他虽然有丁氏兄弟和杨修的支持,但他的性格却无可更改,也只能&ot;如此而已&ot;了。曹植是一个随心所欲的人,并且喜欢喝酒,一遇到酒就如同见了亲爹一样。他经常打开王宫的司马门,在曹操专用的驰道上驱车奔驰。曹操明令不准穿戴锦绣衣服,但曹植却让妻子穿着绣衣,招摇过市。

虽然曹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曹操就是对他有所偏爱。因为曹植的文学之才和他很相近。其实,在这个时候,曹操就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优秀的文人学士,并非必然就是志才双修的政治家,有时甚至相反。而曹植很凑巧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才华横溢,却囿于传统观念,对汉室心存眷恋;书生气重,拙于权术矫饰。尤其让人感到可惜的是,曹植恃才任性,不善结交人。

有一件事可以证明曹植在这方面的愚蠢。当初,他被封为平原侯时,曹操选拔人称&ot;德行堂堂邢子昂&ot;的冀州名士邢顒为其家丞,曹操让他侍从曹植,就是要让曹植接受礼法熏陶。但是,曹植与邢顒颇不相合,原因就是曹植恃才任性的性格。相比之下,曹丕要比他高明得多。曹操身边的家臣如崔琰、凉茂、邴原、程昱等人都被曹丕所笼络。对荀彧、贾诩等曹操的亲信,曹丕也加以笼络。

在中国,人事关系一旦上升到政治层面,那绝不可小视,而曹植就轻视了这一点。这一点也就成了他和父亲最不同的也最致命的一点,曹操在建立大功业中,往往将各种各样的人才聚拢在旗下,他的&ot;唯才是举&ot;并非只是说说,他的确做到了。

《帝王遗言》第28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