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54章(第1/1页)

言情小说www.yanqingxs.org

但马皇后听说这件事后,就对他说:&ot;陛下当初一人举事,尚得天下,郑谦家千余人,倘若举事,不是太容易了吗?!&ot;

他脑袋嗡地一下,准备杀掉郑谦,于是,又把他找来问道:&ot;你把家族治理得这么好,有什么诀窍吗?&ot;

郑谦还不知道大祸已临头,只是老实地回答道:&ot;没什么诀窍,只是不听妻子的话罢了。&ot;朱元璋一听,哈哈一笑,把他放回家了。

这件事告诉我们,朱元璋对马皇后是很重视的。也正如他后来非常重视李淑妃一样。但要死时,他仍然对李淑妃不放心,即使李淑妃不是那种喜欢干预朝政的人。如果马皇后这个时候还在,朱元璋肯定也会像对李淑妃那样对待这位结发妻子。

因为,现实是残酷的,中国历史走到了明朝,留下太多的历史经验教训了。朱元璋秉承的是&ot;小心驶得万年船&ot;,毕竟,他的接班人的确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容不得他出现半点差错。

接班人:朱允炆

朱元璋挑选接班人的方式很奇怪,他绕开了儿子,直接挑选了一个孙子。当然,他的精神很正常,之所以做出这样的举动来,跟当时的客观环境有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一直被他寄予厚望的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哭成了泪人,险些就晕死过去。他一直苦心&ot;改造&ot;的接班人突然就没有了,他朱家江山的未来该何去何从。已经六十五岁的他,在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后,身体已经明显不行。他和以前朝代的皇帝不一样,并非迷信丹药可以长生不老。他很现实,人总有一死,并且对他来说似乎就要不远了。

同年,他跟大臣们商量准备再寻找一位帝国接班人,有人建议皇四子燕王朱棣是最合适的人选。朱元璋也考虑过此人,但是,他对这个长期在北方守卫边疆的儿子了解得不太透,只知道这个儿子跟自己很像,当机立断,冷血无情,骨子里流的的确是他的血液。

他对朱棣让明帝国走得更远并没有多大信心,父子二人缺少交流,朱元璋又是敏感多疑的人,所以大臣们对朱棣的良好评价并不能使他动心。但他的确找不出另外一个儿子让他放心地去死。

当他把欲立朱棣为太子的事情试探性地抛给大臣们时,翰林学士刘三吾立即提出,此事万万不可。刘三吾考虑的是,如立皇四子,那么将皇二子、皇三子立于何地?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子、皇三子、皇四子分别被封为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最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手握重兵,一旦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当刘三吾把理由讲完,朱元璋点了点头,同时陷入了沉思。这个时候,他忽然想到另外一个问题。

洪武九年(1376年),一个叫叶伯巨的官员上书指责朱元璋执政的三个问题:第一,分封王太多;第二,用刑太繁;第三,求治太速。那时,他还不会料到自己提出的问题竟然成了整个洪武时期的政治基调。朱元璋的刚猛治国曾被太子朱标否定过,朱标说,有桀纣之君,必有桀纣之民。那个时候,朱元璋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居然找来朱标,让他把一根布满了荆棘的棒子握在手里,并且说,我所做的一切是让你握好这根棒子,所以,棒子上的刺必须要清除。朱标到死也没有领悟到父亲的苦心,可晚年的朱元璋却有了一点领悟。帝国经过他对内外的刚猛治理,此时已基本巩固。他已经将亘古未有的极端皇权主义贯彻得彻彻底底。那么,他需要的一位新上任的皇帝应该以&ot;仁义&ot;为旗帜抓基础建设,而不能像自己那样治理国家。可朱棣太像自己了,不可能让这样的一个人继承帝位,把江山搞得血雨腥风。

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朱元璋绕开了儿子,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朱标长子早逝)。该年九月,朱元璋就立了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允炆大概是朱家的一个异数,和他父亲朱标一样,本性仁慈,仁明孝悌。从他以后,明朝朱家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个性的人。据说,朱允炆十四岁时,他的父亲太子朱标患有重病,身上长了个大肉瘤,痛苦不堪。朱允炆尽心伺候,日夜守在身边。父亲去世后,朱允炆将三个年幼的弟弟接到一起,对他们的饮食起居照顾得十分周到,可谓孝悌两全。就是后来朱元璋生病时,他也是亲自服侍,常常整夜不睡,且从无一句怨言。

大概也正因为这样的在朱元璋看来是柔弱性格的朱允炆,让朱元璋始终放不下心来。和当初培养朱标一样,朱元璋也拿了棒子,告诉朱允炆,上面的刺必须要清除,否则,握不住。

于是,就如同朱标是接班人时有&ot;胡惟庸案&ot;一样,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有了蓝玉案。这一年,明帝国最后一员能征善战、骄横跋扈的大将蓝玉被锦衣卫官员告发要谋反,谋反的依据是:据小道消息,蓝玉将要在皇上出行时行刺,朱元璋下令将蓝玉处死,夷三族,坐党论死者一万五千人。

朱元璋大杀功臣,历史上有各种说法。但就在蓝玉事件后,他高兴地对朱允炆说,这下好了,内部没有人敢动你,外面有你的叔叔们为你守卫边疆,你就安心坐你的江山吧。

朱允炆却回道:万一叔叔们谋反呢?朱元璋一愣。想不到几年后,朱允炆的话真的就变成了事实。而更让朱元璋想不到的是,就在他死后不久,这个他所选定的接班人就开始改变他当政时冷酷的政治氛围。朱元璋不是没有想过接班人会否定自己,但实在没有想到会这么快。

《帝王遗言》第54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