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64章(第1/1页)

言情小说www.yanqingxs.org

一个明末官场,已俨然成了权钱交易的大市场。这些通过走门子、塞票子上来的官吏,其道德品性之低下不言自明。谁要是指望他们忠心国事,有所作为,谁就是白痴。明王朝大厦将倾,崇祯面对的又是这么一批贪才、庸才、蠢材,他怎能不陷入&ot;任用一人,失望一人&ot;的怪圈,并且直到临死还牢骚满腹呢?

笔者以为,他的遗嘱应该写给他的那些祖宗们。

帝王们的遗嘱到了崇祯皇帝时,可以算是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了。清朝入主中原后,虽然也在接班人问题上做出种种规划与指导,但终究没有遗诏这一说。

从秦始皇开始,到崇祯皇帝终,皇权更替似乎始终在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任何皇帝,即使英明贯彻天宇,也无法真正让皇权永恒存在。

如果说,物质决定意识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只要帝制的集权与专制存在,任何帝王就不可能把身后事规划得完美无缺,哪怕是短时间内的完美。

当清王朝登场时,帝王的遗嘱已经变了味道。皇帝权力的更替,已经远不是崇祯皇帝以前的模样了。

康熙帝遗嘱:醉翁之意不在酒

有时候,选择接班人,未必就要准备充足,对目标考察多年。比如康熙皇帝,只需认准你寻找接班人的目的--皇权在自己人手中--就可以了。过渡阶段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过渡阶段的代理接班人也需要一定的素质,不可高,也绝不可低。这让我们想到了一句话--&ot;醉翁之意不在酒&ot;。

皇四子胤,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康熙遗诏

第四子雍亲王胤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李朝实录景宗实录》

有时候,选择接班人,未必就要准备充足,对目标考察多年。比如康熙皇帝,只需认准你寻找接班人的目的--皇权在自己人手中--就可以了。过渡阶段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过渡阶段的代理接班人也需要一定的素质,不可高,也绝不可低。这让我们想到了一句话--&ot;醉翁之意不在酒&ot;。

一个不错的孙子

康熙像据说,康熙年老时有一个知己叫方苞,他是唯一可以和康熙畅怀交谈、毫无顾忌的人,也是康熙在遇到难解决的事情时,唯一可以咨询的人。当时,康熙在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上很是头疼。因为康熙在老四胤禛和十四阿哥之间无法定夺。两兄弟各有各的长处,又各有各的不足。最后,方苞建议说:&ot;观圣孙。&ot;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因为康熙最看中,也最喜爱的皇孙,就是胤禛的二儿子弘历。康熙当时并没有明确表态,只是叮嘱方苞说:&ot;朕要再想想,此事你千万不能向外透露。一旦泄露出去,朕就是想保你,也是不能了。&ot;

这是否是真实的历史,还有待考证。但康熙喜欢弘历却是不争的事实。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三月,喜欢到第四子胤禛的私园圆明园中游玩的康熙皇帝见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胤禛的第二个儿子,时年已十二岁,从未见过爷爷康熙的小弘历,后来的乾隆皇帝。那天,康熙正在圆明园的开云殿中欣赏牡丹,雍正领着一个长相清秀的孩子来到他面前,并指着那个孩子说:&ot;这就是我排行第二的儿子,您的孙子。&ot;

康熙一见,顿时喜欢万分,回宫中后,就传旨让弘历进宫,自己准备亲自培养这个好孙子。此时,离康熙去世还有八个月,在这八个月里,康熙一直将自己的爱孙带在身边,形影不离。

无论从哪方面来讲,乾隆都继承了康熙所认为的爱新觉罗家族的一切优点。比如,康熙只是念诵一遍周敦颐的《爱莲说》,乾隆听毕,就能背诵如流,不但能背诵,而且还能进行透彻的解释。康熙又让人教授乾隆学火器,乾隆仿佛如神童一般,只需别人示范一次,他做起来就游刃有余。能文能武、天资聪颖、相貌俊秀的乾隆更是博得了康熙皇帝的喜欢。

这一年,康熙的身体还十分健康,丝毫看不出要归天的征兆来。他经常带着乾隆去南苑打猎,年少的乾隆常发奇枪射中野兽,随行人员给了他一个&ot;神枪手&ot;的称号。这年秋天,康熙又带乾隆到避暑山庄,将山庄内湖南山上松林之中的万壑松风殿赐给乾隆居住、读书,康熙亲自授课。

在康熙的诸孙子中,能享受到如此待遇的只有乾隆一个。这位老皇帝对这个孙子的深切之爱应该是斗争激烈的皇宫中最让人感动的一页。有一次,康熙乘坐的御舟停泊在万壑松风殿下的晴碧亭畔,康熙思孙心切,很远就呼唤乾隆的小名,乾隆闻声,很怕爷爷着急,就抄了近路,从殿北山坡上连蹦带跳地冲了下来,康熙怕他有什么闪失,非常怜爱地说:&ot;不要着急,小心摔倒。&ot;

这只是祖孙二人亲密关系的一个片段而已,康熙在对乾隆特别疼爱的同时,也不时地把这种感情公之于众。当时,乾隆的生母孝圣宪皇后也在康熙赐给雍正的避暑山庄附近的狮子园中避暑。有一次,康熙在乾隆的陪同下,一起到狮子园吃饭。在饭桌上,康熙对乾隆称赞不已,并且对孝圣宪皇后说:&ot;你是个有福之人啊。&ot;

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就是隐藏在帝制社会的&ot;母以子贵&ot;规则,康熙敢于对孝圣宪皇后这么讲,虽然不敢完全确定他对乾隆已经抱着立为皇太孙的想法,但期望非常高是一定的。

《帝王遗言》第64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