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14章(第1/1页)

言情小说www.yanqingxs.org

如我们所知,这样的人实在做不出像样的事业来。但汉武帝对霍光却极为宠信,两人之间长期保持着超出一般君臣之间的密切关系和深厚感情。

这大概就是汉武帝选择他为辅政大臣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这并不是主因。主要原因还得从汉武帝后期的人才群体谈起。

在汉武帝统治的前期,汉帝国可谓人才济济。这主要是因为经过文景之治后,汉帝国已经出现了政治经济上的兴盛局面。这种兴盛局面造就了一批杰出的人,而这些人同时被求贤若渴的汉武帝发掘,从而形成了汉武帝前期名臣迭出的局面。这些臣子们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在文化思想领域都为汉帝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从元封五年(前106年)大将卫青死后,汉武一朝就出现了&ot;无人可用&ot;的状况。这个时候的汉武帝正在专心地寻找长生不老药,他虽然对这种状况了解,但并没有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来。而随着征和二年(前91年)&ot;巫蛊之祸&ot;的爆发,御史大夫暴胜之、司直田仁为首的一大批与戾汉武帝像太子关系密切的名臣名将被杀,在后来为戾太子平反的一系列事件中,那些跟随汉武帝并忠实于他的人接连受到打击。汉帝国因此居然出现了官位空缺的局面。

开始,汉武帝想从朝廷重臣中寻找托孤之人。但是,到了武帝后元元年(前88年)初,九卿中只有三卿的职位上有人。三公之一的丞相田千秋并无真才实学,他能坐到丞相这个位置,全是因为汉武帝想要转变政策导向而首肯了他对戾太子平反的建议。另外一个很有潜力成为御史大夫的商丘成,汉武帝居然一点都不喜欢他。至于桑弘羊,本是汉武帝时期不可多得的经济人才,但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讲,他都不能成为辅臣。也就是说,在汉武帝后期,朝廷中已没有汉武帝所认定的辅臣了。而霍光,虽然官级低,且没有真才实干,脑袋又不聪明,但由于他很老实,又由于朝堂上的确再也选不出第二个辅臣,所以,霍光理所当然地成为主宰汉朝近半个世纪的关键人物。

在这里,我们不禁要怀疑,能让周边国家对大汉帝国闻风丧胆,能让他主宰的大汉帝国被后人铭记了两千多年,汉武帝仅仅靠这两个理由就能认定霍光是最佳辅臣吗?

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

元封元年(前110年)初,匈奴已被赶到鸟都不拉屎的荒芜之地,当时征讨匈奴的大将霍去病已死,太子刘據所依仗的卫氏集团在渐渐地衰落。汉武帝察觉到了卫子夫母子的惊恐与不安,他找到了当时还健在的卫氏集团的支柱大将军卫青,跟他聊天。

&ot;因为国家刚刚建立六七十年时间,一切都没有定型。加上四面外族侵略不已,朕不得不改变先祖的无为而治政策。如果不出动军队平定四夷的话,大汉朝就不能得到安宁。为了这些原因,所以不得不使天下人受劳受苦。&ot;汉武帝慢慢地说。

卫青听后,点头道:&ot;这个我很理解,陛下四面兴师,开拓疆域,也是为了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臣民有所劳苦,那也是义不容辞的事。&ot;

汉武帝立即点到了正题:&ot;假定后世都像朕这样去做,那必定要走上秦王朝亡国的老路。太子刘據稳重安详,必定能够使天下太平,所以不让朕担虑。如果要找一个守成的人主,在我的儿子里,似乎没有谁能比太子刘據更合适的了!我听说太子和皇后他们母子心里不安,认为朕不再宠爱他们了,其实哪有这回事,请将朕的意思晓谕皇后和太子。&ot;

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不仅仅是汉武帝善用安抚人心的手段,关键的一点是:晚年的汉武帝已经从秦朝灭亡的经验中得出结论,像他自己这样的领导方式是不适合将来的汉帝国的。

也就是说,他想把自己刚硬的执政方式转变成柔弱的执政方式,而太子刘據的性格正符合这一点。他希望继任者是一个&ot;守成之君&ot;。

征和元年(前92年),赵王彭祖死掉,汉武帝本想立彭祖的儿子刘绰为赵王,但有人跟他说,此人不仅能力不小,而且野心很大。汉武帝一下就想到了自己,便给出了不能立此人为王的理由:多欲,不宜君国子民。最后,他选择了&ot;无咎无誉&ot;的武始侯昌为赵王。

那么,我们从上面就能看得出来,霍光为什么会被任命为第一辅臣了。如果说,霍光&ot;仁恕温谨&ot;、&ot;敦重好静&ot;的性格不为汉武帝所喜欢的话,那么,其中所包含的宽缓、平和、稳健、谨慎的政治倾向,却是汉武帝所中意的。

在霍光方面,他之所以能养成这种性格,似乎是刻意的。他追随汉武帝多年,亲眼目睹了汉武帝事业由盛而衰的全部过程。因此,他对汉帝国的社会局势的复杂与严峻的了解要比别人深刻得多。由于是汉武帝的近臣,他对汉武帝晚年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观察得一清二楚。正是这样的优势,他明白汉武帝需要什么样的人,而这个人需要有什么样的执政风格。汉武帝自然也了解这一点,所以,汉武帝选择了他作为第一辅臣是顺理成章的事。霍光执政后,开始宽容执政,大大缓解了汉武帝统治后期政治严苛的形势,采取了一系列轻徭薄赋的措施,逐渐恢复了汉朝社会经济兴盛的局面。

这一休养生息方略的实施,对以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休养生息的政策成为继汉武帝之后的昭帝和宣帝两代治国的既定方针。这一方针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和人民渴望安定休息的需求,其结果造成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兴旺发达的局面,史称&ot;昭宣中兴&ot;。

《皇 王 帝》第14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