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57章(第1/1页)

言情小说www.yanqingxs.org

表面来看,大家各镇要地,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如果从地图上观看这三个儿子所镇守的地方,就会发现,三方是互相牵制的。当时,明朝的都城在南京,三方如果有任何一方想要南下,另外两方就能及时出击,阻挡其南下之路。朱元璋之所以对藩王们很放心,并非是绝对的放心,而是在暗中让他们互相牵制。

为了更进一步让皇太孙放心,在他死的前两年,他把各个亲王召进京城,大家快活了好多天。在这段时间里,他反复重申亲王的职责,并时时表露出对皇太孙的器重之情。

可是,就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和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秦王与晋王相继病死。如果说,秦王之死对他还是一种伤痛的话,那么,晋王在他去世前的三个月病死,对他来讲就是一种恐慌了。二王一死,燕王朱棣独强形势立即突出,此时,朱元璋一定想过该做点什么。临死前的一个月时,他跟皇太孙说,燕王不可不虑。但是,已经晚了。因为三个月后,他也归天了。临死前,不过是采取了&ot;不许亲王进京吊丧&ot;这一暂时性的防范措施。或许连他自己都知道,这一措施能保住孙子一时,却保不住一世。

他一直渴望的就是《皇明祖训》能发挥作用,但是,正如他最不希望的那样,这个小册子不但没能稳定大明皇室,反而祸端就起于大明皇室。

朱允炆必败

朱允炆最终被叔叔打得不知所踪,的确是历史上一大怪事,首先,朱允炆乃是一个已经成形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君主,而朱棣不过是一个藩王。作为帝国的君主,朱允炆一旦下令开战,整个帝国的机器就会一起开动,朱棣所能开动的不过是他掌握的三十万军队和帝国三十分之一的领土而已。况且,朱棣名不正言不顺,无论如何,这场叔侄大战失败的都不可能是朱允炆。但结果却是,朱允炆败了。

有一个原因很重要,就是他违背了朱元璋《皇明祖训》的规定,他一登基,就下令削藩。这无疑等于向亲王开战。在许多亲王看来,他犯了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错误。就在他宣布削藩并开始行动时,监察御史康郁就上书,指责他纯粹是持一己偏见而削藩。朝中大臣对叔侄之争都抱着冷漠、保身的态度。另外,在对待削藩的问题上,他犯了一个&ot;先削弱藩后削强藩&ot;的策略上的错误。

他最应该先对付的是叔叔朱棣,但却一直留到最后。他削五王时风扫残云,却在削朱棣时于心不忍,他说,我即位不久,就连废五王,若又削燕,怎么跟天下人交代呢!

可就在他开始削藩不久,朱棣就已经开始准备造反。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他已经做好了十足的准备起兵造反,朱允炆这才被迫应战。但良机已失。

第二个错误就是朱允炆的仁爱孝悌,有时候,以这种态度去对待仇人就是妇人之仁。当帝国的优秀武将耿柄文率军北伐时,他就再三告诫出征将士:千万不要让自己背上杀叔之名。这就等于下达了不要伤害燕王性命的命令。

而朱棣也的确&ot;审时度势&ot;,在战场上一旦遇到危急情况,他就站在队伍前面,用侄子的这句话告诫对方,趁势掩护军队逃跑。东昌战役中,朱棣几乎全军覆没,但由于诸将奉皇帝的命令,都不敢对朱棣赶尽杀绝,最终,朱棣自己殿后,后面的追兵像是护送他一样,眼睁睁地看着他逃走。这次战役如果没有朱允炆的口谕,那么,朱棣早已经一命归西了。

再次,朱允炆在皇宫中长大,没有任何政治经验,又年轻,虽然受到朱元璋的栽培,但实践经验却少得可怜,再加上他本人的性格,注定了这位&ot;全日制大学生&ot;和在社会历练的朱棣不能相提并论。当建文三年(1401年)十一月,整个战争形势即将发生根本转变时,这个&ot;大学生&ot;还陶醉在&ot;小大强弱之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ot;骗鬼的迷梦中。

最后一点,朱允炆错用了李景隆。此人一生下来似乎就学会了怎么把战争打得最惨的技巧,更是学会了如何让对自己有信心的人丧失信心。结果,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把朱允炆交给他的军队全部送进了地狱。从这一点可以看到,建文一朝已经无大将可派,因为许多优秀的武将已经被朱元璋杀光了。

朱棣后来采取的是直奔南京的战法而打败了朱允炆,他能这么轻易地就敢采取这种战法,又这么轻易地取下了南京,还是朱允炆给他的机会。朱允炆这个人很奇怪,最先违反《皇明祖训》的是他,下死工夫遵守的这一训令也是他。

朱元璋当初规定太监不得干政,朱允炆上台后就对太监严格管理,不许他们多走一步路,不许他们多说一句话。事实上,就是在朱元璋时代,太监也没有受到过这样凄惨的待遇。所以,当朱棣起兵后,这些太监就纷纷把朝廷的一切消息都及时地汇报给了朱棣。这才有了朱棣敢于直取南京的战略。

朱允炆的失败,一方面要归罪于他自己,另一方面则要归罪于朱元璋。朱元璋最不明智的地方就在于:赶走了家里的打手,把他们的砍刀收上来又给了亲戚,让亲戚去院门守护。他本以为宅子彻底安全了,但最后,其中就有一个亲戚返回家里,干掉了他的接班人。

崇祯皇帝遗嘱:遗嘱写给谁

崇祯临死前,给李自成,或者说给天下人留下了一道遗嘱。在末代皇帝中,这道遗嘱是非常有名的。原因只有一个:他被农民起义军所灭,自始至终都没有甘心过,他一直认为是大臣们在误他!而后来的许多士大夫也不甘心。因为他们看到了崇祯皇帝一直在努力,但他们或许看不到崇祯一直在给大明用反力。

《皇 王 帝》第57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