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第1/1页)
言情小说www.yanqingxs.org
竹简上除了篆书的《左传》原文,还有一些隶书批注。这竹简可不是后人抄录的,不,其实也是抄录的,但却是更早以前的人抄录的,用的还是篆书!
但早就习惯这种文字的陈嫣并没有什么吃力的地方,只是指尖抚过隶书批注的时候忍不住又出神了。
这原来不是她的藏书,是大舅留给她的。
两月之前天子驾崩于未央宫温室殿,这是天大的事,但因为早有准备,再加上政权交接的问题上没有什么可做文章的,所以一切波澜不惊。
等到一切的流程走完,陈嫣就搬到了阳陵邑,对外的说法是为大舅守孝,当然,实际上也是守孝。
一起来的行李是她过去在未央宫的所有东西她去不夜县的时候也是不带这些东西的,因为没有必要,回来的时候反正要接着用。但这次她想,以后就用不着了。
而除了这些,大概就是一些‘遗产’了吧。
第104章硕鼠(2)
一般来说,普通人会觉得皇室和国家应该是家国一体的,e,怎么说呢,至少在财务上这个说法是很有问题的。
皇室能够将自己的私库钱财用在国家上着固然很美好,可是怕就怕在家国一体了,皇室反而能够很方便地将国库的钱用在自己身上。
所以皇室的财务和国家的财务分开就是一个很重要、很严肃的事情了!历代都有皇帝想要向国库伸手,大多数都失败了,少数成功的也不见得是真的成功。因为做出这种事即便是再昏聩无能的君王也会心虚,日后说话都不大声了,再加上史书的字字如刀,文人的口诛笔伐……
对于皇室来说,少府就是一个大管家,少府维系着以皇帝为核心的皇室成员的正常生活。但是,这不是说皇帝、太后这些人所有东西都在少府了,实际上他们还有一个私库。
这个私库更加私人一些,基本上就是老爹的私库传下来,自己当皇帝这么多年收藏的奇珍异宝,然后少府进贡的东西越来越多肯定是轮着用的,用不着的就会被收进库房…
如今已经驾崩的孝景皇帝,当然也是有东西留给身后人的。
私库里绝大部分肯定是给了刘彻这个继承人,另外其他人也多多少少分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值钱不值钱倒另外说,能让天子专门留东西的,一般不是皇亲国戚,也是肱骨之臣了吧。留下这些东西主要还是一点儿念想,象征意义大过其他。
这些人里面,除开刘彻这个继承人,陈嫣分到的东西是最多的。怎么说呢,情理之外,意料之中吧。
真要论起来,陈嫣是什么人,天子外甥,根本不姓刘!一个‘外’字就足够道尽两人宗法中关系的疏远了。这一点从陈嫣给刘启守孝,按照法理是最低等的,就很清楚了。
不过考虑到刘启有多疼爱陈嫣,他给陈嫣留多少东西都不会有人奇怪!
刘启给陈嫣留的东西多且杂,首先从自己私库中分出了一部分值钱珍宝之物。这自然比不上刘彻继承的多,但基本上适宜女孩子的都给分出来了。然后就是长安周边的果园田产、长安城内的商铺什么的,这些其实都不是私库里面的,而是他生前安排少府划拨的。
另外,刘启将自己的私人藏书一分为二,一半给了刘彻,一半给了陈嫣——说陈嫣有心向学又聪敏伶俐,令长公主勿要浪费了她的天资,又让刘彻继续带着她读书。
最后则是一份嫁妆,一份完完整整的嫁妆。
汉代当然还没有形成后世那种十里红妆的嫁妆文化,不存在连个棺材板都要陪嫁,讲究个从生到死不用夫家一针一线(当然了,这种讲究也只有富家贵门才能有)。但是,嫁妆这种东西起源于先秦时代,从周天子时诸侯嫁女会携带青铜器、车马、奴仆,还有妹妹、侄女儿(媵妾),到了汉代时早就发展地相当成熟了!
汉初时国家一片萧条,讲究不上这些,而经过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民间也有钱了,于是汉初的简朴之风也就基本上消失了。与之相对应,流行的是互相攀比、炫富的风气。
若说丧事要花费重金,这还可以解释为汉代人特有的死后观念,以及‘孝’的影响。那么婚事上,高昂的彩礼和嫁妆并行,并且风气从富豪之家流行到了普通百姓家庭,使得老百姓愿意借贷准备彩礼和嫁妆,这就很说明此时人的心理了。
一般来说,普通百姓(穷的吃不上饭的不在此列)给女儿妹妹置办嫁妆时东西尚不算夸张,基本上也就是衣服被子木屐,日用品之类,大约花两三千钱——听着挺多的,但换算购买力就知道其实并不多,能买四五匹一般的丝帛吧。
不过如果是粮食换算,以西汉最为主流的粟米来看又挺多的了,小地方粮价大概是一百钱左右一石,如关中的话迫近两百钱,甚至两百多钱一石也不奇怪。至于长安、临淄这种大城市的粮价属于极端情况,换算起来并没有太大意义。
十几石的粟米呢,六七亩地的年产量了——可别以为以汉代人均耕地之多,六七亩地不算什么。关键是十几石的粟米是‘净含量’,而一般的田地出产是得交各种税赋的!而古代的税赋可是很高的,就算有的天子提出‘三十税一’‘永不加赋’什么的都没用!换成现代人理解的,大概就是从今以后就不征甲税种了,但应该会酌情增加乙丙两税的比例。
《汉贵女中陈嫣和刘彻》第290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