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理力争(第1/2页)
言情小说www.yanqingxs.org
叶清瑶毫不退缩,她在朝堂上据理力争,阐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叶清瑶毫不退缩,她在朝堂上据理力争,阐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她目光坚定地扫视着朝堂上的众臣,声音沉稳而有力:“诸位大人,如今之世,外有列强环伺,内有百业待兴。教育若不改革,我朝如何能培养出经世致用之人才?旧学虽有可取之处,但墨守成规只会让学子们困于迂腐之学,无法洞悉天下大势,难以掌握新的技艺与知识。”
不少大臣交头接耳,有的皱着眉头,似是对她的话极为不满。但叶清瑶视若无睹,继续说道:“教育改革,乃是开启民智的关键。让更多的平民子弟有机会接受更为全面的教育,无论是农桑水利,还是天文地理,都应纳入学府的教程之中。只有这样,我朝才能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有立足之地。”
此时,一位老臣站了出来,捋着胡须说道:“叶大人,你所说虽有几分道理,但祖宗之法不可轻易变动,教育之事更是关乎国本,稍有不慎便会动摇根基啊。”叶清瑶恭敬地向老臣行了一礼,然后回应道:“大人所言极是,祖宗之法固然要敬重,但祖宗也是希望我朝不断繁荣昌盛。如今时移世易,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革教育并非是对祖宗之法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其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发展。”
叶清瑶从袖中取出一份早已拟好的教育改革计划书,朗声道:“这份计划书,详细地规划了从学府课程设置到师资选拔,从学子考核到教育资源分配等多方面的改革措施。我已走访多地学府,深知目前教育之弊病,若能按照此计划逐步推行改革,不出十年,我朝定能人才辈出,国力大增。”朝堂上顿时一片寂静,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份计划书上,似乎在权衡着其中的利弊得失,也在重新审视着这个站在朝堂中央、为教育改革奋力疾呼的女子。
沉默良久,皇帝终于开口:“叶卿家,你的想法虽好,但这改革所需的银钱从何而来?又如何确保各地学府都会遵循这新的制度?”
叶清瑶微微欠身,不慌不忙地回答:“陛下,关于银钱之事,臣以为可从两方面筹措。一方面,可鼓励民间富商捐资办学,朝廷给予相应的表彰和特权,如授予荣誉官职、减免部分商税等。另一方面,朝廷可从每年的财政收入中拨出一部分专款,专门用于教育改革,如修缮破旧学府、聘请优秀师资等。”
她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道:“至于各地学府遵循新制度的问题,臣建议设立专门的教育督查司。督查司的官员定期到各地学府巡查,考核学府的教学成果、学子的学业水平以及对新制度的执行情况。对于执行不力者,予以警告、削减经费等处罚;而对于执行良好者,则给予奖励,如增加经费、奖励优秀学子入京深造的名额等。”
皇帝微微点头,似乎对叶清瑶的回答颇为满意。然而,一些保守派的大臣却依旧不甘心,其中一位大臣高声说道:“叶大人,你这改革计划如此大动干戈,那些贫寒子弟本就难以专心学业,若再加入诸多繁杂课程,岂不是让他们更加难以承受?这不是有违教育之初心吗?”
叶清瑶早有准备,她神色平静地回应:“大人此言差矣。贫寒子弟虽生活艰苦,但他们往往更有上进心。新的教育制度并非是增加他们的负担,而是为他们提供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例如,新增的技艺课程,能让他们习得一技之长,日后无论是做工还是务农,都能运用所学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朝廷也会为贫寒学子提供更多的资助,如设立专门的助学金,提供免费的书本和文具等。”
朝堂上的争论还在继续,支持和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叶清瑶知道,这场关于教育改革的斗争不会轻易结束,但她心中的信念却愈发坚定。她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总有一天,能够推动教育改革的实现,为这个国家带来新的希望。
就在这时,一直站在一旁没有说话的丞相缓缓开口:“陛下,臣以为叶大人的教育改革计划确实有诸多可取之处。但此事关系重大,不可仓促决定。不妨先在几个州县进行试点,根据试点的成果再决定是否在全国推行。”
皇帝听了丞相的话,沉思片刻后说道:“丞相所言甚是。叶卿家,就依丞相之议,先在江南、荆襄等地的州县进行试点。若成效显着,朕定当全力支持你在全国推行教育改革。”
叶清瑶心中虽然有些失落,她本希望能够立刻在全国推行改革,但她也明白这已经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她连忙谢恩:“陛下圣明,臣定当全力以赴,不负陛下所托。”
下了朝堂,叶清瑶立刻着手准备试点的相关事宜。她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官员和学者,组成了教育改革试点推行小组,日夜商讨如何在试点州县更好地实施改革计划,他们深知,这是教育改革迈出的关键一小步,必须慎之又慎。
叶清瑶与小组成员马不停蹄地奔赴江南、荆襄等地的试点州县。抵达江南的第一站——江宁府后,叶清瑶便深入当地的学府、私塾以及市井小巷,亲自了解当地的教育现状和民众对教育的看法。
她发现,这里的学府虽然在当地颇有名气,但教学内容依旧十分陈旧。学子们每日诵读经典,却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而私塾则参差不齐,一些私塾先生自己也只是略通文墨,难以给予学子真正有用的教导。民众们大多渴望自家孩子能够通过读书出人头地,但对于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既充满好奇又有些担忧。
叶清瑶首先召集了江宁府的所有教育相关人士,包括学府的山长、私塾先生以及当地的学究等,召开了一场大型的教育宣讲会。在宣讲会上,她详细地阐述了教育改革的计划内容,从课程的调整到学子未来的发展方向,一一进行讲解。
一些开明的山长和先生听后,眼中露出兴奋的光芒,他们意识到这或许是教育的一次重大转机。然而,也有部分人满脸怀疑,甚至当场提出质疑:“叶大人,您说要加入诸如算学、格物之类的课程,可这些东西与考取功名并无直接关联,学子们学了又有何用?”
叶清瑶耐心地解答:“诸位,考取功名固然是学子们的一条出路,但如今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有知识、懂技术的人才。算学可用于商业贸易、工程建造,格物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规律,运用于农业、制造业。即使不考取功名,学子们也能凭借这些知识在其他领域有所建树。”
在江宁府的初步推广虽然遇到了一些阻力,但叶清瑶和小组成员没有丝毫气馁。他们开始从学府入手,挑选了一所规模适中的学府进行试点改革。他们为学府引入了新的教材,这些教材是叶清瑶和学者们精心编撰的,融合了传统经典与现代知识。同时,还聘请了几位擅长算学和格物的老师,对学子们进行授课。
然而,没过多久,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些家长听闻学府里教授一些从未听过的课程,担心影响孩子的科举前程,纷纷到学府要求退学。叶清瑶得知后,又亲自一家一家地拜访这些家长。她用实际的例子向家长们解释新教育的好处,比如讲述其他地方因为懂得算学而善于经商致富的故事,还有格物知识让农田增产的实例。
这些士绅在当地颇有威望和势力,他们联名上书,声称教育改革是对荆襄千年文化传承的亵渎,是妄图用奇技淫巧扰乱学子的心智。叶清瑶深知,若不能说服这些士绅,改革在荆襄将寸步难行。
于是,她决定邀请这些士绅中的几位代表进行一场公开的辩论。辩论当日,现场聚集了众多荆襄的学子、民众以及各方人士。叶清瑶率先开口:“诸位前辈,晚辈深知荆襄文化源远流长,对传统礼教的尊崇亦是美德。但时代在发展,如今的世界已非昨日之世界。”
她环顾四周,接着说道:“传统的学问固然重要,可我们也不能固步自封。就拿格物之学来说,这并非是什么奇技淫巧。懂得格物,我们能知晓天文气象,预测洪涝干旱,这对荆襄的农事有着巨大的帮助。农兴则民富,民富则国强。”
一位士绅代表冷哼一声,反驳道:“叶大人,我荆襄自古以来靠的就是传统的耕种之法,从未听闻这格物之学能有何大用。学子们应专心研读经典,考取功名,这才是正道。”
叶清瑶微微一笑,不疾不徐地回应:“前辈此言差矣。考取功名固然是一条道路,但并非所有学子都能在科举之路上有所建树。若他们学习了格物之学,即使不能为官,也能成为对农事、水利、建筑等行业有用的人才。而且,懂得算学能让商业更为繁荣,这对荆襄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她又举例说道:“在江南的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运用格物之学改良土壤,粮食产量有所增加。而算学的运用,让商家们在交易中减少了差错,生意愈发兴隆。这些变化都是实实在在的,并非是凭空捏造。”
现场的民众开始交头接耳,一些学子的眼中也闪烁着思索的光芒。士绅代表们虽然脸色依旧不太好看,但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话语来反驳。
在荆襄的另一边,教育改革小组的其他成员也没有闲着。他们深入到基层的私塾,与私塾先生们交流,向他们展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材。一些年轻有想法的私塾先生开始尝试着在自己的课堂上引入部分改革内容,如给学生讲述一些简单的地理知识和历史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荆襄学府里接受教育改革的学子们开始展现出不一样的风貌。他们在算学课上积极思考,在格物课上充满好奇地探索。一些学子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帮助家人解决了一些小问题,这让当地民众对教育改革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
士绅们看到这种情况,虽然心中还有些不甘,但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强烈抵制。叶清瑶抓住这个机会,与士绅们进一步沟通,表示教育改革会尊重荆襄的传统文化,会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荆襄的教育改革试点终于走上了正轨。叶清瑶和她的小组在江南和荆襄两地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改革方案,为将来在全国推行教育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叶清瑶也清楚,前方仍然有着重重困难,来自朝廷内部保守势力的压力以及各地不同风俗文化的挑战,都需要她去一一克服。但她心中的信念如同灯塔一般,始终坚定不移,那就是一定要让教育改革的春风吹遍整个国家。
随着江南和荆襄两地教育改革试点逐渐步入正轨,叶清瑶开始着手整理两地试点过程中的详细数据和成果案例。她深知,这些资料将成为说服朝廷全面推行教育改革的有力证据。
《快书后女配才是六个哥哥的真团宠》★据理力争(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