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53章(第1/1页)

言情小说www.yanqingxs.org

成吉思汗和他的后继者都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他们不懂得借鉴历史经验。后来许多元朝的皇帝都尊重孔子,也经常会提到前代的事,但对于一个有着&ot;长生天&ot;崇拜,并且所向无敌的军事帝国的当家人来讲,前代的一切似乎都不重要。他们不是不想借鉴,而是不屑于借鉴。这也是元朝为什么会成为短暂王朝的一个主要原因。

明太祖遗嘱:最失误的政治遗嘱

朱元璋早在登基后的第二十三年就开始了后事安排,这个时候的后事安排就是血洗功臣,大封同姓王。这位农民皇帝在后事安排上似乎很矛盾,一方面,他挑选的接班人都仁义孝悌,并为接班人清除各种障碍;而另一方面,他却为接班人树立了一个最大的劲敌--燕王。临死前,他大概确实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遗嘱中讲明,不许亲王们进京吊丧。但这最终也只能是权宜之计。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明史太祖本纪》

朱元璋早在登基后的第二十三年就开始了后事安排,这个时候的后事安排就是血洗功臣,大封同姓王。这位农民皇帝在后事安排上似乎很矛盾,一方面,他挑选的接班人都仁义孝悌,并为接班人清除各种障碍;而另一方面,他却为接班人树立了一个最大的劲敌--燕王。临死前,他大概确实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遗嘱中讲明,不许亲王们进京吊丧。但这最终也只能是权宜之计。

李淑妃之死

洪武三十年(1397年)十二月,朱元璋突然就病倒了。这一年他已经七十岁,按照古代中国人的说法,七十岁是个坎儿,如果能顺利过关,就可一路畅通地活到七十七,但当时很少有老人能平安过了这个坎儿。朱元璋躺在床上,想着还有什么没有料理。想来想去,他想到了李淑妃。

李淑妃是已过世的太子朱标的母亲,朱元璋的皇后马皇后去世后,就让李淑妃代摄六宫事。其为人明敏,遇事有断,可谓朱元璋的&ot;贤内助&ot;。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为谋帝位,曾经拉拢引诱李淑妃。李淑妃却委婉谢绝道:&ot;我不过是一嫔妃,所能做的不过是为皇帝处理好后宫之事,至于储位大事,非我本分事。&ot;

朱棣碰了一鼻子灰,李淑妃的美名却因此事被朝廷上下所知。朱元璋在这个时候想到了她,并不是想到了这件事,而是想到了唐高宗的老婆武后。

武则天窃取大唐天下,最主要的原因是皇帝年幼,朱元璋不想让武后之事重演,对于他来讲,经过十六年的艰苦开创建立大明,又经过三十年的整顿,才让朱家天下根基稳固,绝对不能让这辛苦而得的成果落入他人之手。

就在他觉得自己要死掉时,他找来李淑妃的两个哥哥,请二人吃饭。两人诚惶诚恐,因为此时朝廷内外都知道皇帝得了很严重的病,很可能就要挂了。在这个时候请他们兄弟吃饭,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两人来到便殿,一眼就见到了椅子上精神委靡的老皇上,旁边站着自己的妹妹李淑妃。朱元璋看到两人到来,赐座,很小声地问李淑妃:&ot;你跟我有十多年了吧?&ot;

李淑妃点头。

朱元璋也慢慢地点了点头,说:&ot;这十多年真是难为你了,现在,你就去见见二位哥哥,尽尽骨肉同胞的情谊吧。&ot;

李淑妃明白了,老皇上是准备要她以死殉葬了。她跪下,哭泣道:&ot;妾知道了,死就死吧,何必见兄长呢!&ot;

说完,就回到自己房间,关上门,上吊了。

当她的尸体被人抬到朱元璋面前时,朱元璋抚尸大哭,对她的两个哥哥解释道:&ot;朕不是不知道你们的妹妹贤明,只是担心她日后会演出武后之祸,所以才痛苦地作出此决定,你俩千万不要以为朕是个寡恩薄德的人。&ot;

两人就是吃了豹子胆,也不敢说这个冷血君王是寡恩薄德的人。不但不敢说,还叩头谢恩,呼喊皇上英明。

朱元璋真的英明吗?从人性角度来讲,他的所为的确让人不齿,但从大明王朝的角度来看,他这样的冷血做派的确可圈可点。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四个字在奋斗:&ot;朱家江山。&ot;只要能保住这四个字,他不惜任何代价。在杀李淑妃之前,他已经为这四个字做了很多事情。他就像个敏感的在逃犯,不放过任何对自己不利的人和事。

不仅是在他临死前所做的事让人大为感叹,就是在平时,他对&ot;朱家江山&ot;这四个字也是重视得超过了自己的命。在他初登基时,听说浦江有一曾被元朝郡守赐了&ot;天下第一家&ot;的旺族,其家族和睦,十代同堂,当地人都称他家是&ot;义门&ot;,他就派人把这家的主人郑谦请到了京城,问他家中人口共有多少。郑谦回答:&ot;一千有余。&ot;他大为赞叹:&ot;一千多人同居共食,同心合力,世所罕有,确实是天下第一家啊!&ot;于是赐给了他丰厚的礼品让他回去。

《皇 王 帝》第53章(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