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44章(第1/1页)

言情小说www.yanqingxs.org

但是,这份&ot;开边策&ot;有一个明显的缺点,似乎眼光不足,王朴只想到了南攻的策略,并没有想过对北方政权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他当时以为,只要依靠南唐的富庶,就能掉转头来轻松灭掉北方的王朝。但事实却是,这种&ot;以为&ot;是井底之蛙的浅见。

954年,周世宗亲征北汉。北汉借助契丹的力量击败了周世宗的先头部队,周世宗只好班师。五年后,周世宗再度亲征,攻击辽国。开始还非常顺利,但当到达辽国主力部队所镇守的幽州时,多年来与契丹打交道的后周将领们胆怯了。这些将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已经清楚地看到了南北诸敌的差异,他们对契丹兵的骁勇和骑兵的神出鬼没胆战心惊,强烈建议周世宗返回。周世宗见天时、地利和人心都对自己不利,又加上自己患了重病,只好就此罢兵。

到了赵匡胤准备统一全国时,他比周世宗聪明多了,他采取了&ot;南征北御&ot;的统一策略。这一策略其实就是在统一战争的战略行动中,先对南方诸国采取攻势,对北方的北汉和辽采取守势,等削平南方割据势力之后,再转攻北方。对南方诸割据势力攻击,于当时的宋朝来讲,已经不是问题。最为关键的是,在对北方的守势问题上,怎么守、守多久,却是宋朝的一个大问题。

赵匡胤登基的第二年,在&ot;北御&ot;问题上,他召见了华州团练使张晖。这位皇帝也玩当初见赵普那一套,他对张晖说,自己想攻取太原。张晖傻乎乎地极力反对,他认为,北汉经历了太多的战乱,此时已是凋敝不堪。攻取这样一个地方等于给自己背上了一个龟壳。最为重要的是,此时北汉有辽国撑腰,大宋根本就没有这个实力攻取它。

赵匡胤这才下定决心实施&ot;南征北御&ot;策略,首先,选派称职的大将驻守边关;其次,运用多种手段减耗北汉国力;最后,与辽国缔结盟约,将有力的自卫与主动的缔和相结合,以求与辽建立缓和的边境气氛。

果然,这种战略构想经过不断充实完善,得到了有效实施。赵匡胤在位的十六年间,不仅完成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地位的艰巨任务,而且消灭了南方大部分割据势力。宋朝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完全是仰赖于&ot;南征北御&ot;战略的正确制定与有效实施。&ot;北御&ot;为&ot;南征&ot;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而&ot;南征&ot;又为将来的&ot;北御&ot;创造了条件。

后来,赵光义亲征北汉,不费吹灰之力就得胜还朝,正是因为赵匡胤实施了对北汉的减耗国力的策略,才使北汉被宋军轻松拿下。

但是,赵匡胤的这一战略思想,却让他的后人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偏袒一点来说,这是赵匡胤的先易后难,刻薄一点来讲,这是赵匡胤的投机取巧,自己先解决容易的,把难的事留给后人。

当宋太宗于雍熙三年(986年)对辽国进行征讨时,辽国已立国六十年,其版图之大,相当于北宋的两倍以上,其国力之强,曾于947年轻而易举地灭掉了后晋政权。赵匡胤当初大概是一根筋,他想到了自己的发展,难道就没有想到人家也在发展吗?

这大概就是他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赵光义而不传给儿子的最根本原因,因为他知道儿子是个饭桶,弟弟的才能不亚于自己,或许真能让大宋统一。这当然是出自公心,他的私心或许就是,把难事留给弟弟总比让亲生儿子受苦受累好得多。

另外,在他临终前,只有弟弟赵光义在场,他对弟弟的了解让他做出了这个使后人无法猜透的决定。

烛影斧声

许多人都对&ot;烛影斧声&ot;这桩疑案有所了解,它确实可称得上是千百年来的一大悬案,即使是现在,在许多人看来,都是不可破解的。而想要解决这个疑案,首先必须要弄清这个疑案是怎样造成的。

据说开宝九年(976年)这一年,赵匡胤曾问过一个道士自己的寿命,这个道士就掐指一算,对他说,只要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那么就可以延十二年,如果是阴,那就应尽快预备后事了。

赵匡胤听了这话,谨慎小心地活着,活到这年十月十九日晚时,天降大雪,并且丝毫没有停的意思。他急忙找来占卜预测之士,答曰,这场雪很可能持续到后天。赵匡胤大吃一惊,急忙派人去开封府请弟弟赵光义。

赵光义到后,就发生了上文所提到的那一幕。这桩疑案为什么叫&ot;烛影斧声&ot;,是因为就在十月十九日晚上,有宫中人听到了斧子落地的声音,并且看到两人映在窗上做厮打状的影子,第二天早上,赵匡胤就驾崩了。所以,有人认为,赵匡胤之死是赵光义做的好事。

但这的确是低估了赵光义的智力,他绝对不会愚蠢地跑到皇宫里在哥哥的地盘用斧子劈哥哥。而且,既然有人听到和看到这些事情,为什么没有人上前阻拦,或者是采取行动?

有人推断,即使赵光义不是用斧子杀的赵匡胤,也很可能用了另外的手法。比如下毒,用枕头活活把赵匡胤憋死,等等。

但这一切都只是猜测,正如上面所言,赵光义没有那么弱智。更何况,皇帝之位迟早都是他的,他又何必猴急呢?

这由赵光义按照遗嘱继承皇位的事情就可知道,皇帝虽然有无上的权威,但死后所立之遗嘱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这一规则就是&ot;父死子继&ot;。赵匡胤违反了这一规则,而赵光义上台后却没有遇到任何阻力和置疑之声,遗诏的效力不过是抽象的,真正起到效力的是赵光义的显赫地位。

《皇权继承制度》第44章(第1/1页)